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宁字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宁字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的用笔宁拙勿巧,宁丑勿媚,难道说是把字写的笨拙丑陋就是好书法?
不是,这个说法的意思应该是,如果还没有掌握更高级的写法,不如退而求其次。
有时很多讨巧的写法,其实很俗,反不如看起来拙更有味道。
举例说就是,东施效颦并不美,而是更丑,倒不如保持本色才不至于令人厌恶。
书法中宁丑毋媚,宁拙毋巧,难道如此越丑拙越是好书法?
这是歪曲,事情应一分为二。
若有一定的书法底蕴层次,追求这种宁丑拙勿巧媚。是朴实无华的书境。也是老道老辣的体现,有云: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即为典型的例句总结。属于丑美巧拙辩证关系。
唐代颜鲁公,楷书已改前人法度,而趋于拙气笔墨。宋代苏轼书境,早已有了端倪此境,理固然,而今人所见笔墨虽有丑拙,依然难以达及学问卷气的鲁公与苏翁。
可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那般容易,傅山的劈论实际道出了“物有自然,事有离合。”当一种欣赏惯常,总有令人视觉疲劳,傅山的观点之背景,也正流行乌黑如漆,整齐划一的馆阁体,如此才有了“巧伪不如拙诚”的观点。
两个极端,一则无巧而追求拙丑,一则有妙而归朴实。
当今一股脑的追逐朴拙气象,学如牛毛,成如麟角。何故?
违背了巧拙的辩证关系,只有大巧才有其拙,拙里有蕴章,有朴实,有自然而然。相反则体现出幼稚之拙貌,实际就是法疏之简陋。
如此理解,只有追求成熟自然的拙丑,才能由丑拙彰显书墨的至境。
人书俱老,反应的就是书艺瑧熟后的返朴之美。
这是问题很尖锐同时又很有钝感,自从傅山在400多年前抛出了这个观点,时值今日,这个问题即便在主流书法界也未真正达成共识,拥护者有之,质疑者也不乏其人。简单说,支持者占多数,反对者占少数。所以很多人把“丑书”盛行归咎为书协,而问题根源就是在傅青主的“四宁四毋”。
“四宁四毋”之论出自傅山《霜红完集•作字示儿孙》,文中有言:“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傅山此言,本意是要怒怼赵孟頫、董其昌所力倡的复古潮流。傅青主认为复古潮流导致了书风流于柔媚而刚健殆失,因此强烈呼吁宁可字写得笨拙一些,别去追求精细纤巧。“宁丑毋媚”,顾名思义,宁可看起来显得粗野不工,也不要表现出庸俗柔媚之态。
个人认为,傅山的“四宁四毋”并非无稽之谈,书尽流美而工谨,一味追求甜腻乖巧,则人人写字如事女红针线,势必腐蚀中气,扼杀性情。傅山之“丑”和“拙”,本义是质朴老辣,率性随意。
(傅山手稿)
傅山本人的书法就非常拙朴,但拙朴的背后可亦见其深厚的传统书法根基底蕴。个人认为,傅山的“宁丑勿媚”是正确的,但这个丑字要正确解读,不能望文生义。傅山所言的丑,是强调要自然要浑厚,新奇而不落俗套,力诫一味地滑向妍媚雕饰古人。而并非就像现代书法吼射盲书之类的怪诞书法那样,丑得愚蠢放肆而且无底线。
(傅山草书作品)
抱庸浅谈。
很多人曲解了这句话。认为书法可以写丑书。
这是错误的。书法永远以美为标准。说这句话人的本意,书法不要流于浮华媚俗。哪怕写的拙一点,丑一点也不要做作。
丑和拙是在美和巧的基础上的,最终是以美为目的的。
举个例子,臭豆腐很臭,但吃起来香。人们接受它最终还是因为它吃起来香。如果它闻着臭,吃起来还臭,那和***有啥区别?
所以把字写丑别说不是好书法,连一般的写字也算不上。不要误人子弟。
曲解!
拙不是生疏、笨拙甚至是丑陋,而是力道、内敛和自然,不求华丽,饱含真情,率意天成;而这里所说的巧则指笔滑、取媚和炫技,心情浮躁,哗众取宠,雕琢而成……古代书法大家总结出了什么锥画沙、屋漏痕等等,在写信、做文章、抒情表意时自然留在纸(绢帛)上的书法,没有刻意的去追求书法写得美不美,因为他们的书法基础或者叫童子功已经非常扎实,不像现在的人三脚猫的功夫;古人笔在纸(绢帛)上的走动,它内含了一种力道、思考和功夫,现代人难以达到这种境界,是功利心在作怪!所以,毫不客气地讲,现代人的所谓拙也是作出来的,因而也就不配说什么巧和拙的问题,而是要从头开始,学习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书法内涵,也许言重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宁字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宁字字体行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