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朱自清字体行书字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朱自清字体行书字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成亲王行书《爱莲说》,是怎样的一种美?
谢谢邀请! 赞同子衿书法的评论! 成亲王其楷书传世最多,其行书爱莲说总体风貌清新自然 气韵流畅 结字端庄雅致 用笔圆润犹如溪流涓涓,给人一种宁静淡雅的美。就像人之呼吸韵畅。 成亲王行书总体上赵孟頫要多一点。赵体漂亮妩媚却少了钟繇二王的风骨和奇绝。看上去美不胜收但却少了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 对于美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有人喜欢牡丹的雍容,有人喜欢桃李的妖艳,陶渊明爱菊,朱自清爱莲……! 浅见拙识,望勿见笑!🙏🙏🙏
成亲王是清代中期的帖学名家,他的书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属于较为典型的馆阁体。
成亲王永瑆是乾隆的第十一子,自幼爱习书法,除了乾隆年间与其兄永瑢一同担任《四库全书》的总裁官,以及嘉庆年间短暂掌管户部和吏部外,他基本上没有参与朝政,而是潜心研究书法和诗词。
这让他避开了纷乱的朝廷纷争,得以善终,但同时由于缺乏政绩而未获得世袭罔替,也就是说,他的子孙每次袭封都要降一级。
他的书法根基是欧阳询楷书,这是乾隆早期的时代风气,当时的皇公贵族都是从欧体开始练习书法。
随着社会的物欲横流,却发生着人情被淡漠、爱情被践踏、亲情被遗忘……有多少人在这喧嚣的生活中疲惫着,应和着?又有多少人忘记了儿时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朗朗上口的诗词。
成亲王书法作品《爱莲说》所表现的是二王书风不激不厉、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健秀的形质美;书写内容与书法线条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和谐美;字字独立清清爽爽的意蕴美。
成亲王行书《爱莲说》,写于嘉庆二年,这幅书法作品是怎样的一种美?
成亲王《爱莲说》行书书法
之美,可以说与其作品内容本身提及的三种名花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作品不仅表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君子气质,而且自然流露出菊之隐逸和牡丹之富贵等多种美感。
杨凝式的《韭花帖》被评论为“韭菜的香味都写出来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书法美?
《韭花帖》是一幅行书书法作品,在天下十大行书里面排名第5,这幅作品的作者叫杨凝式,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可喜的是这幅作品现在还有真迹存世,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作品是写给友人的一封感谢信,说是有一天杨凝式睡了午觉醒来,突然感觉到很饿,这个时候有人送来了韭花,吃了感觉很好,于是给人家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
《韭花帖》
这幅行书作品用笔平实朴拙,少有牵丝连带,结构看似平淡,但是平中见奇,比如作品里第4行第4个字“实”字,一般写这个字都是上下对正,而杨凝式却上下错落,就是不写齐。
杨凝式本人还被称为杨疯子,黄庭坚有一首诗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其中的杨疯子指的就是他。
《神仙起居法》
杨凝式是一位才气型的书法家,他存世的4幅书法作品《夏热帖》、《神仙起居法》、《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拔》,每一幅的书法风格都不一样,而且这几幅书法作品之间的风格差距很大,看上去根本不是一个人写的,估计也只有“疯子”可以这样。
《卢鸿草堂十志图拔》
《韭花帖》最大的特点还是它的章法,它的章法字距和行距都非常的大,给人以空灵的感觉,后来的书法家董其昌从其中悟得章法,写出淡雅空灵的感觉。
《夏热帖》
杨凝式作为唐代之后,宋代以前的一位重要人物,承前启后,间接开启了宋代的“尚意”书风,是五代的代表性书法人物,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同时他的代表作品《韭花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杨凝式,唐末五代人,其父亲杨涉是身居高位的宰辅,杨凝式也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却都做不好官(不喜做官?),常以“心疾”为由推辞官场事务,又曾经装疯,故人称“杨风子”。
《韭花帖》的内容是杨凝式记述他自己大白天睡觉,醒来之后,感觉饥饿,恰巧有人赠送韭花珍馐,食之可口,遂执笔为文以表示谢意,写下这传世之帖——如你所说,“韭菜的香味都写出来了”。
《韭花帖》用笔比《兰亭序》缓慢,结体平中寓险,章法上将字距与行距拉得很开:总之无论用笔、结体、章法似都与《兰亭序》有异。
可是宋朝黄庭坚却写诗赞《韭花帖》道: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跋杨凝式帖后》)
也就是说,世上练书法的,苦学王羲之,往往不得其门,学的是皮毛、表面,而大家看看人家杨凝式这个“杨风子”,从他写的帖就可以看到,他一下笔就体现出王羲之书法的精髓!
用两个成语来概括杨凝式书法与王羲之书法的关系,就是“异曲同工”,“万变不离其宗”。杨凝式是学王羲之学得最得法最成功的。
杨凝式早年师法欧阳询、颜真卿、怀素和柳公权,再上溯“二王”,取众家精髓而又不受任何一家局限,走出了唐人书法而开出一片新天地,开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先河,苏黄米蔡"宋四家"都深受其影响。
《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经典之作”,故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
这个问题让我有点懵圈,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把韭菜香和书法美联系起来,但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杨凝式和他的《韭花帖》。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一度在洛阳过着一种佯狂的生活,因此时人还给他“杨风(疯)子”这么一个雅号。
宋代黄庭坚曾写过一首诗: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这首诗给了杨凝式在书法上的极大认可,在承唐启宋的这个阶段,似乎只有杨凝式一人谱写了这一段书法史。
杨凝式的流传的作品不多,有《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 》、《韭花帖 》、《夏热帖 》等,其中《韭花帖 》最为有名,后人对其评价甚高,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当代书法家崔学路盛赞:杨凝式《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经典之作。
《韭花帖》是是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甚饥之时,得以珍馐充腹之后,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韭花而信笔写下的几行字。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轻松愉悦而又高昂的热情,萧散闲适的心境溢于言表。
其宽疏、散朗的布白是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有所表现,这在行书作品中是极其少见的。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自然天成,奇趣盎然。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朱自清字体行书字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朱自清字体行书字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