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巩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老巩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有哪些草包将军?
老蒋对于西北军出身的将领,绝大多数是半只眼睛也看不上,最多偶而利用利用,但是却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孙连仲一个是刘汝明。孙连仲担任总指挥的基本部队第26路军,全军17000余人在宁都起义,成为后来红五军团的基干,老蒋也没有严办他,再后来重掌兵权,抗战期间从第2集团军总司令一直坐到了第六战区代理司令长官的位置上,可谓另眼相看。孙连仲也算能打,台儿庄战役就曾举国闻名,但是这个刘汝明也能够倍受器重,实在看不懂了。
(刘汝明人称刘善人)
刘汝明是西北军的骨干将领,冯玉祥亲信的“十三太保”之一,人高马大并且颇通拳脚,从1911年被招募当兵起,就在冯玉祥的手下混事,当时的老冯还不过是个营长(清军的管带)。从此跟随冯玉祥参与军阀混战,到1927年西北军也成为“国民革命军”一部分时,刘汝明已经是第2集团军下辖的第2军中将军长,是冯玉祥的四梁八柱之一。中原大战冯玉祥兵败下野后,刘汝明失势,后屈就宋哲元第29军副军长。
结果又在29军逐渐得势,实掌第143师兵权,并且在长城抗战中也算尽力,1935年铨叙陆军少将并获授“***勋章”,不久升任察哈尔主席兼任全省保安司令,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地盘。有枪有兵有地盘以后,刘汝明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跟宋哲元的态度非常相近,既抗拒日本人也抵触中央军,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居然不允许汤恩伯的部队通过防区,总是担
心被中央军给吞并了。
(冯玉祥)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大臣王昭远,必定榜上有名。
王昭远自幼家贫,机缘巧合之下被后蜀高祖孟知祥看中,当时太子孟昶刚刚入学,就让王昭远留在孟昶身边侍奉。
后来孟昶继位,因为和王昭远关系亲近,就任命他为知枢密事,可惜孟昶不知道,王昭远有名无实,很快就闹了笑话。
当时北宋取代后周,势力日益庞大,派大军入侵偏安一隅的后蜀。孟昶闻知大兵压境,觉得无力抵抗,打算向北宋纳贡保平安。
历史上草包将军不少,但一具草包的皮囊,还总是“自比诸葛”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五代十国时的后蜀大臣王昭远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按照史书的记载“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意气扬扬,自方诸葛亮。”
面对赵宋的进攻,喝了几杯践行酒之后,更是洋洋得意地宣称“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
看到没:为后蜀朝廷效力,张口诸葛亮,闭口取中原。除了手里的铁如意不太对版之外,还以为是诸葛武侯附体啊。
王昭远效力的后蜀,归结起来的特点:很富但却很弱!
苏德战争时期。苏联西方面军司令员,大将巴甫洛夫,绝对符合草包将军的标准。
他指挥的67.2万精锐苏军,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就全军覆没。借用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的一个比喻:就是67.2万头猪,让***的军队去抓也抓不完。更何况是全副武装的苏联士兵。
毋庸置疑,巴甫洛夫是个勇敢的人,作为士兵,勇敢是一种美德,但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勇敢就是刚愎自用。
巴甫洛夫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是苏联仅有的两个装甲团团长之一,另一个团长后来名气更大,他就是苏德战争中有“救火英雄”之称的朱可夫。
其实巴甫洛夫并不喜欢坦克,他总感觉躲进铁壳子里向外开枪,不是勇敢的表现。他更向往那种跨马挥刀,驰骋沙场奋力拼杀的感觉。
装甲部队是骑兵的天敌,如何使用骑兵击败装甲部队,成为巴甫洛夫最津津乐道研究的课题。
历史给了巴甫洛夫一次机遇。西班牙内战期间(1936~1939),巴甫洛夫被派到西班牙战场,他利用做团长时的研究成果,使用步兵把对手的装甲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巩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巩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