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楷还是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小楷还是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问楷书又被称什么?
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和隶书相比,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在书法中,大楷、中楷和小楷的区别有哪些?
大楷、中楷、小楷是衡量字的大小的一个通俗说法,没有限定字的大小规格,我想更多时候是个大小范围,小楷就是用工笔(很小的那种毛笔)写出的字成为小楷,用一般3-4厘米的笔写出的字就是中楷,楂笔写的字就是大楷了。
小楷、中楷和大楷的尺寸值得商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冯摹兰亭序》卷为行书偏向行楷,为唐冯承素纸本所摹,纵24.5cm×横69.9cm,第一纵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共一十三字,除去上下边沿空白,也就20cm略余,每字占格在1.5cm略多,再除去字与字之间的空隙,小些之字占格或不足1cm,大些之字占格超1cm,大致就是这样的。 元代赵孟頫《汲黯传》,宋代淡黄藏经纸本,页纵17.6厘米×页横17.4厘米,全册12页共119行合1946字,被誉为小楷之神品,页纵l7.6cm,还不足《兰亭序》的纵高,每纵行l7~18字,每字平均不足1cm。这应该就是传统书法的小楷尺寸,这样的尺寸更为符合实用标准和需求。
至于中楷和大楷的界线划分不是非常明确,所以也有将楷书分为小楷和大楷两类的观点,古代记载明确的是北宋蔡襄的《万安桥记》碑,共153字,每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算是比较大的楷字了。大楷一般很少用于实用行文,更多用于一定场合。到了明清时代出现了更大的楷体,就是我们今天在很多宫殿古迹都可看到的更大的楷字,而今天出现的更大的楷字招牌,皆为放大体,并非书写原样大小。
写大小之楷的笔法差异很大,小楷讲究笔画内部有空隙,不能过于显露拥挤;大楷讲究笔画内部有东西,不能过于显得空荡。
谢邀
首先从直观上说,大楷字大,小楷字小,而中楷介于二者之间,事实上大字不一定是大楷,它们都有用各自笔法与形态;撇下中楷暂且不论,大楷写出来的字古朴、厚重、雄强、圆润、饱满,而小楷字清秀、挺拔、整齐、利索;大楷有大楷的要求,小楷有小楷的法则,大楷要求笔画粗壮,笔画与笔画之间相对紧密,早有书法家说过:"要得大字好,窟窿须要小",就是说笔画之间留的空白要小,而小楷字因为本身字小,笔画要求清晰,不仅要点画分明,还要写出姿态,所以相对大楷,小楷的要求更高,这就是能写大楷的不一定能写好小楷字的原因。
小楷、中楷、大楷的尺寸没有确切的定论,常规而言,小楷在三厘米以下;中楷为五厘米左右;大楷在八厘米以上;三十厘米以上为榜书。
若有不妥请指正!
大楷,中楷,小楷,他们分别尺寸多大,己前还真没深究这个问题,查百度,是以中楷为分界线,中楷又为寸楷,1寸=3.33cm,大于这个数叫大楷,小于则为小楷,当然从数字来定义,我觉得有点硬化了,这只能作为参考,另外,大楷一般悬腕作字,作字空间自由度大,同时创作大楷一般也为大毛笔,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字写得更有骨肉感,大气磅礴,但比较难的是体现出字的锋芒,写不好容易使字呆板,失去灵性。中楷比较常见和常用,一般用的毛笔也会比大楷小,其运笔的方法也比较丰富,即可悬腕,也枕腕,所以众多留传下来的楷书作品,为中楷类书作,小楷一般为枕腕写,用的毛笔是三者中最小的,小楷字其锋芒易于体现,可以让字写出灵动飘逸,写不好易于使字显得流滑,还有一个用笔的基本原则是不要用大笔写小字,或小笔写大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楷还是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楷还是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