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正楷行书合成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正楷行书合成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的“正”字怎么写?
如图所示:
行书简介: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 行楷和 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 楷书、 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 弥补楷书的 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 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 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 楷化。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
行书的结构特点为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楷书与行书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
自古就有关于楷书和行书的不同说法,但古人也曾不止一人提到过 关于“学书先学楷”的说法,大多书家也认为楷书和行书之间也有必然联系,那么这些人到底为什么会有此说法呢,楷书和行书之间到底具有怎样的联系?今天就此观点我提出自己的看法。
张敬玄曾经就说过:“初学书,先学真书,此不失节也。若不先学真书,便学纵体为宗主,后却学正体,难成矣”。当然还有欧阳修也说过“善为书者,以正楷为难,而正楷又以小字为难”,他们都认为初学书,楷书之重要,而且,古人也有“初学书,先学楷,先写大字”之说法,首先站在他们的角度来分析,我认为还是有原因的,古人对待书法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所以他们会认为作书还是先一步步来,以做好基础为主,楷书和行书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不同书家之间的字体变换分析之。
第一,结构上
楷书就以颜真卿《多宝塔碑》的风格举例,其结体风格以严谨道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为主要结体风格,而颜真卿之《祭侄文稿》同样是他自己之作,在结体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结体宽博,平正奇险。这就形成了楷书与行书之间的结体之别,但其两者又有联系,以“于”字的楷书和行书为例,左右结构的字这个字充分提现了“结”和“构”之不同风体,“结”以外向放为主,而“构”以内向收为主,于字左侧的木笔画交叉为“结”,右边以单体笔画为主为“构”,不管楷书还是行书,都会去遵守字的原本风格,不会刻意去改变“收”和“放”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整个字平衡舒适。
第二,笔法上
楷书和行书有不同的笔法区别,具体举例 以“心”为例,楷书之写法点画以平正为主,各点有各点之所在位置,从而形成一种平正的严谨美,而行书“心”的写法,笔画线条流畅,节奏韵味明显,点画相牵丝映带,给人一种流畅完美之感。
谢谢您的邀请!
构成中国书法的五大书体即篆、隶、楷、行、草都是源自中国汉字。这五大书体是中国汉字所生的五胞胎,汉字是中国书法之根。
楷书和行书之间的联系,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血缘上的联系,是“同祖同宗”的一对孪生兄弟。楷书和行书都始于东汉,行书是以楷书为基“演变”而成,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缓慢和草书难于辩认而应运而生的一种书体。唐张怀瓘将行书定义为:“不真不草,是曰行书”。清刘熙载曰:“行书有真行,有草行”。随着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后世出现了表述楷书和行书之间联系的书法新术语,诸如楷法多于草法者称“行楷”,草法多于楷法者称“行草”,介于“行楷”和“行草”之间者称“”行书”。可見楷书和行书之间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正楷行书合成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正楷行书合成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