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最好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最好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会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现在我们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冯摩版,即冯承素临摹版。据说王羲之原版兰亭序在唐太宗陪葬品中。兰亭序普通人乍一看显得有点乱糟糟,如果你认真临摹几遍以后你会发现字字之间笔画变化莫测高深,就拿其中的一个字来说,之,通篇有十几个之字,但是没有两个是写成一样的。这只是最肤浅的理解,还有就是章法,最重要的是一气呵成。这就造就了其天子第一行书的美称!据说王羲之事后也写过几遍,但是都不如原版,这也是为什么兰亭序中写错的字都划了改了,为什么不重新写一副的原因,兰亭序集内容本身没有太过人之处,其书法价值意义远大于内容本身。目前好多书法家都临摹过二王的作品。现代人都没见过原版兰亭序,为什么说冯摩版是最接近原版的呢,因为王羲之还有好多作品真迹流传于世,比如丧乱帖在日本,字数不多,但也是高手之作。后世人通过对王羲之的其他作品中和兰亭序中重合的字来判定的。初学者还是建议从楷书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再临摹兰亭序!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这天与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会聚兰亭一起过“禊节”而为那天的诗赋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后来有名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贴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们饮酒赋诗、流觞曲水,写完这篇序后,相传酒醒后王羲之又写了好几遍,但都不及这篇写得好。王羲之也对他十分珍惜,视为珍宝。
唐太宗时,为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曾派监察御史萧翼前往越州的一所寺院,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王羲之的后人智永和尚的***辩才手中得到《兰亭集序》真迹,交给唐太宗。
唐太宗亦将《兰亭集序》视为珍宝,令当时的书法名家们临摹书写。相传,唐太宗死后,将《兰亭集序》作为随葬品带进了陵墓,即唐昭陵。
史料记载,唐末温韬盗掘昭陵,发现“钟、王墨迹,纸墨如新”,遂全部取出,流落民间。但是否确凿,又不得而知,因为《兰亭集序》的真迹到如今都是个谜。现今流传的被认为是唐代的精摹本,也又认为是宋代临摹的。
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等,皆对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心悦诚服,故王羲之有“书圣”美誉,他的《兰亭集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本人不敢妄论,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有两层原因: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的书写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他与三国时的书法大家、“楷书鼻祖”钟繇并称为"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可见其书法水平的影响深远。
梁武帝萧衍称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赞其“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尤其在《兰亭集序》中,“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又各不相同,变化万千。体现出东晋书法的细腻多变、中庸之和的韵味和超凡脱俗、行云流水的境界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最好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最好的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