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粗细变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粗细变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笔画粗细变化很大,是作者随心所欲变化,还是有固定的规律?
行书是各种书体中书家最喜欢的一种书体,因为行书相对容易来表现书家的性格和情绪。行书书写的时候速度相对比较快,因此那些粗细变化的线条更多地是随性所做,但是在这种随性的状态下也有书家的匠心所在,是有意与无意之间的一种安排,并非是有固定的模式或者规律。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
我们都知道,宋代的书家是最喜欢行书的,创造了“尚意”的书风。苏轼就提出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意思就是不要刻意安排的书法才是好书法。而著名的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也提出了“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说法,米芾作书的时候崇尚天真自然,任意恣性,厌恶刻意作为。
但是,书法创作的时候的这种随心所欲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础是需要有深厚的书***底,抛开这一点谈所谓的随心所欲的变化那就是耍流氓。米芾就曾经说过:“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那么这里的“贮”是什么?就是书法的经验,靠的是长时间的书法学习的累积。
“书到用时方恨少”书法创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你的学养不够,而只顾随意落笔,结果不是刻意做作,就是狂怪野俗。
明以后的书法,因为中堂、条幅类的大尺寸作品多了起来,因此在章法上书法线条的粗细变化加大了对比,这样更加具有装饰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铎,特别是他的涨墨法作书。刚蘸完墨的笔写出来的字多比较粗,然后有洇水性,形成一小片墨痕。再往后写则慢慢的线条越来越细,也比较干了。等到下一次再蘸墨后,有重新形成一组这种粗细变化。
这中间并没有刻意的固定套路,必须写几个字蘸一次摹,或者什么字应该粗什么字应该细,这些没有固定的说法。但是,也有一些小规律,例如一些词组最好是一次写完,如“明月”二字,最好是一笔写完,或者一句诗写完,然后再去蘸墨。不然给欣赏者的感觉像是一句话说到一半而戛然而止,甚是别扭。
现代书家的刻意而为,徒增笑柄
但是,现在的某些书家却刻意安排这种粗细变化。我在头条也经常看到某些自我标注的是某某著名书法家的人物,这些人写的行书作品倒也是有几分功力,但更多的是这种可以安排下的表现。故意把行书写成几个字组粗一点,几个字组细一点的用笔,整幅看起来颇为可笑。然而自己和不自知,自以为高明的不行,还到处卖作品,真是可笑。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的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书法,书法!书法不是没有法度的,从古到今,无论是哪位书家字体,不论是楷书、行书、草书,还是篆书、隶书,它们的章法和书写结构都是有规律的,该提笔的时候就不能拖笔,该顿挫的时候就不得提笔行走,随心所欲也讲究不越雷池,特别是在写行草书时粗细变化、留白、牵丝确实非常重要,写字就是写“心“,所以说书法还是有法可循的!书法,它是一个黑白分明的美丽世界,让人书写"心"声,乃我们书法爱好者人生之一大快事也……!!个人拙见,望亲们不吝赐教!🙏🙏🙏己亥桃月尙旾於武汉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了看,一方面,行书笔画粗细变化很大,有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对比”,通过粗细的变化构成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关系;另一方面,上述规则又不是程式化、机械式地应用,在一篇当中需要随心所欲,轻重任意由之,尽显自然之态。
1、笔画与笔画的对比原则,常常一边轻一边重,一边粗一边细,或者部分笔画粗、部分笔画细;如下图《晋 · 王珣 · 伯远帖》从字(左细右粗),又如王羲之《圣教序》“苦”字,起笔粗重,其他笔画轻细,变化任意由之。
2、字与字之间的笔画粗细对比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个局部,有的字笔画粗壮,而另一些字笔画轻巧,形成“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孙过庭语)的境界。如下图《圣教序》集字中的局部对比效果:
3、在一个篇章之中,要根据自己创作的风格特点,布局轻重、大小、粗细的笔画和字眼,不要刻意做作,要任意自然为妙。如王羲之《二谢帖》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节奏变化,简洁明快:
笔画的粗细是由提与按两种动作,产生的轻重不同的书写效果。
1、笔画多的字一般稍细,笔画少的字一般略重。
如王铎巜忆过中条山语轴》中,“中条”二字,一重一轻。
2、一个字中,笔画茂密、交叉较多处,用笔略重。
如上面王铎作品中的“憶”字,“忄”和“心”略重,“意”较轻。
3、一件作品中,出现大面积较重笔画时,以几笔轻细的笔画穿插,以形成“透气”。
如王铎草书轴局部。
4、一般而言,字的主笔等实处用笔稍重,笔画连接处、转折处等虚处用笔略轻。
比如王羲之的线条,粗细变化就没有王献之强烈,但它的不徐不疾,更表现出其悠闲逸散。
又如八大山人的书法,线条类似硬笔,粗细几无变化,但正因如此,表现出八大内心的宁静和无欲无求。
在学习书法和书写书法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状况,也就是说,很多书法作品,他们在书写的时候,有些笔画写的是非常细嫩的,而有些笔画是显得非常粗壮的,那么这样的笔画到底是出自于书法家个人的风格安排,还是有必然的一个规律呢?
我认为之所以会造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某些书法家在一个字中,笔画会有不同的粗细变化,这是因为它的书写风格让他变成这个样子的,并不是有固定特殊的规律。
我们可以以楷体书法作为例子来,详细的说明这个问题。
在楷体书法中,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是有着鲜明的对比的,欧阳询的书法就是在在一个字中笔画的粗细大小是基本上一致的,没有特别大的对比,或者说起伏变化,但是在颜真卿的书法中,对于一个字的笔画安排,粗细变化,就非常的大。
比如说在颜体中,一般而言,横向的笔,它就非常的细,而在竖向的笔画中,这些笔画相应的来说,就书写的较为粗。
而之所以会造成书写书法过程中,呈现出这样的两种不同的笔画形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信奉的书法美学以及书法审美形态有非常多不一样的地方,欧阳询遵循的是二王一派的书法风格,所以他的书法就体现出了二王中正秀美的一面。
临习欧楷有段时间了,字体僵硬缺少灵动和连贯,该如何解决?
我们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字迹僵硬、缺乏灵动和连惯的毛病,不光是欧阳询的书法是这样,我们学习其他人的书法,比如说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都会这样,那么我们如何克服这一个弊端呢?
实际上,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四位书法家,我们在学习他们的书法后,欧体,颜体和柳体很容易出现呆板的现象,但是我们学习赵体字却很少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就非常奇怪了,为什么赵孟頫的字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会出现呆板的现象,但是学习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的字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要想说清楚这一点,实际上我们就要非常清楚的知道赵体字、颜体字、柳体字和欧体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搞清楚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之后,我们才能够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合理的回答。
我们都知道,赵体无真楷。赵体字基本上没有一个合格的楷书样子。赵体字大部分是行书和楷书相掺杂着书写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呆板的学习效果就很难会产生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粗细变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粗细变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