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畅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畅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提高硬笔行书的书写速度?
看了您的隶書硬笔书法。三榴认为,您提的问題很切实际。这是任何一个初学者都遇到的问題。而正好,这是正式书法家所忽略的问題。让在下向您传授一下经验好了。1,咱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握笔的方法就是错的。不单写得不快,而且没有力度。一般西人写拉丁字,前面三个指头捏着笔尖部份,后面笔杆担在“虎口”上。而虎口对笔杆起不了控制作用。所以,必須将笔杆担于食指的的中指节与后指节之间。就像咱中国人拿筷子的动作一样,你把后一根筷子抽掉即成。这时,你等于是,三指控笔。而掌心可以空出一个鸡蛋的位置。你手中捏着笔杆即可在空中挥洒自如。2,按上述抓笔习慣练熟以后。用油石将笔尖磨偏一个角度,这个角度的大小是自然形成的,以符合我们写仿宋体时适宜转角的角度为原则。3,尽量将字体写成扁平化。比例约为80%高度。这样,不论你写新魏体,隶书都非常合适了。4,必須按横排横写。因為一切实用文章、文件均是横排横写的。这也是我們学硬笔书法的实用目的。笔者是老工程师,希望这些经验对您会有所帮助。专此,三榴谨识。
这个问题,大概是硬笔行书的一个核心问题了。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写字一快,字就变丑了,即使练的是行书,很多时候,也没有完全达到实用的目的。
问题出在哪了,我想:无非是熟练程度和笔法技巧的问题。
【熟练程度】:自然不说多说,熟能生巧道理都懂的,行书本身是在流畅、自然状态下写出书法美。 一旦练的少,行书必然慢,慢就呆滞、生涩,也就谈不上流畅、自然了!
【用笔技巧】:
①不能握笔握得太紧,握得太紧,写不了多少字,手就容易累,也不好把握行笔轻重、提顿,更遑论灵活飘逸了。
我学字之初,常临抄《滕王阁序》那一段,握笔握的真紧,每次写到后面部分,常有手酸的感觉,如下,学字初临学的,写到这时,手已经很酸很累了,艰难的写完,这是我悲催的弯路:
②行书,不仅仅是楷书的基础上多了些虚连,楷书横平(微斜)坚直。但行书若快写,就要在笔画上有很多弧度了,尤其是笔画的转角处。
有些字贴上称为“以圆代方”,这个好理解:以汽车为例,若以30码的速度,拐个大弧度的弯,还是可以的,但若让汽车以30码的速度去“直角转弯”,那不是要出事故吗?
圈圈处:太直,转弯太急,速度必慢,不然速度快就容易“翻车”了。
好吧,这个问题,我也是最近重视起来,提高行笔速度,就要多一点“以圆代方”的行笔技巧,这样也能找到行书的感觉。
硬笔行书要练得看着过得去的话,我的教学经验是一个月左右方可,这里一是技巧,二是悟性。悟性差点的一百天也会有很大进步,我的几个学生一直让我在头条上搞讲座系列,还没做。他们觉得如搞的话会让很多人快速写好行书,方便时我或许会做。
重点是1过基本笔画部首关,一周可矣。2是结构关,字美在形,这个技巧点拨很重要。3学比练重要!
首先练习硬笔字,难在对硬笔的控制能力上。
中国汉字是方块字,方折比较多。而且我们现在使用的硬笔是在清末民初时期传进中国的。中国人使用硬笔写汉字的时间是非常短的。
我们知道,硬笔笔头是硬的,坚固的。用硬笔写方折较多的中国汉字,相当于硬碰硬。所以在写硬笔字的时候尽量要轻松自然,不要太刻意强调起笔收笔时顿和按。现在很多人教硬笔笔画特别容易强调起笔收笔的顿和按,这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是从毛笔书写里带过来的。但是毛笔的笔头是软的,可以提按写出多种多样形状的变化。但是硬笔的顿和按,还有提是写不出来粗细对比,粗细变化的。我们看到的一些字帖和网上书写能写出来那种变化的。有两个原因,一是笔是特制的美工笔。二是书写者很熟练的书写,对轻重的感觉很敏感,能控制好。
其次,练习行书,要更正一个观念。行书并不是把楷书写成连笔,或者写快了就是行书。
真正书法意义上的行书,和楷书并没有任何关系。书法史上行书产生的时间要早于楷书。行书在西汉末年就有了,只不过还不算规范,历史例外东汉晚期时期的刘德升就擅长行书。楷书形成于东汉末年,而且早期的楷书还有很浓重的隶书用笔。
行书的书写是要快一些,但是实际上也有慢的地方。书写要有快慢的对比。这样有节奏感的书写才是好的书法。行书要写的流畅,写得快的地方可以多加一些圆转的笔画,可以用签字笔或者钢笔练一下连续的圆圈,顺时针,逆时针,s形,8字形的圆圈都可以,目的是练圆转笔画和对轻重快慢的控制和感觉。
另外行书的特点就是连笔和省略。建议找一些古代名家的行书作品去看笔画是如何连带的,还有要看在一个字里笔画是如何省略的,只要忽略他的粗细,只看结构就可以。这就是临帖。当代人的硬笔字帖不建议看。
硬笔书法临帖到一定程度后,要进行一些集字创作训练,这样一来可增强运用能力,二来可提高熟练程度和书写速度。
所谓集字训练,就是从字帖出找出一些字,组合成一个个的词来进行创作,逐渐增加字数。
这其中,重要的是将两三个字组成的字组,当作一个整体、一个字来创作,中间要考虑伸缩的变化,顾盼的照应,字与字之间要***取连写的方式。
“同志”二字即是笔连,同的最后一笔与志的第一笔顺势以牵丝自然而然地连在一起。
这二字即意连,“艺术”二字本可以用细长的牵丝相连,这里却以短小的勾挑呼应,笔断意连。
这四个字之间既没有牵丝相连,也没有勾挑呼应,只是以字的姿态来表示流动的连意。四个字有正有侧,有让有揖,成为一个整体。
当训练有一定程度后,又可将几个字组组成一个更大的字组,由一行变成几行,直至集字成篇。
行书如何创作?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行书创作通常有二种方式:
这二种创作方式,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广泛的内涵。它们既适用于行书的创作,也适用于任何书体的创作。
一般而言,我们在进行行书或其它书体的创作前,我们应首先将自我的创作意识调动起来。那什么是创作意识呢?简言之,就是“我想写”,主观意识中有创作的冲动。说得直白些,就是兴致所至,想写上几笔。这种创作意识的产生可以来自于各个方面。
比如说,最近感觉临帖水平有了进步,想检验一下这段时间在书法学习上的成果,从而产生创作意识。又比如说,因为心情非常舒畅,又小酌了几杯,想挥毫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感,进而产生创作冲动。
还有一种创作冲动,几乎每个学书者都有切身的体会,那就是“笔墨冲动”。所谓“笔墨冲动”就是,当一个书家或学习书法的人,在面对摆放在眼前的“笔、墨、纸、砚”时,都会迅速进入到文房四宝这些书法特定工具所带来的书法意境之中,迅速进入“我想写”的状态,急于体验由“写”而带来的“书写***”,这时创作的意识就会产生。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对书法的创作意识与创作冲动以及创作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有过极为精妙的总结。他说: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孙过庭的这番话,似乎也无需作太多的解释,孙过庭把书法创作中书者创作意识的形成,与各种客观因素的关系讲得非常透彻精妙,所谓“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人在神清气爽,意气风发之时是最容易产生创作冲动的。
那有了创作的意识,产生了行书和其它书体创作上的冲动后,下一步应该干什么呢?是马上挥毫泼墨呢?还是先求“意在笔先”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畅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畅写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