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篆书字体欣赏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篆书字体欣赏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用篆书笔法写的楷书字帖有哪些?你怎么评价?
感谢您的邀请!我是杨志勇。
以篆书入楷书的书法名品是《瘗鹤铭》。传为山中宰相书陶宏景所书。(亦传为王羲之书)其字融篆入楷,高古浑穆,又简淡空灵。如那雄宏的悬崖峭壁上,飘来悠悠袅袅的白云。让人耳目清新,没有半点俗尘。
观此书即有此感,结体宽博舒展,字形大小相间。如风舞落花,似云鹤翩跹。似神朗气清之高人,若凌波微步之天仙。
未有烟火气,唯觉品不完。欲看欲妙,黄庭坚诗云:大字无过瘗鹤铭。黄师在此碑用功极勤,终得大成。令一个是郑板桥,亦精研过此碑。
可见《瘗鹤铭》在书法史上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古代篆书名品很多。从大篆到小篆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楚简名品。
给您推荐的有《石鼓文》《秦泰山石刻》《秦琅琊台石刻》《秦峄山石刻》《开通褒斜道刻石》《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李阳冰三坟记》等等。
对于篆书的笔法,其一:左不见撇,右不见捺,基本上是用点、直、弧三种笔画组合成字。起止必藏锋,力求粗细均匀。
其二:体正势圆,曲笔弧线。务求笔笔中锋,横平竖直。以圆为主,方中有圆,大小均匀。
其三:外散其形,内聚其力。不能写的太紧,也不能写散架。如锥画沙,捏破管,书破纸。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推荐字帖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碑帖名品》此书集百家经典,合璧呈现,印版装订精良。希望回答有所帮助。
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篆书形成、发展到推广成熟,竹简、帛、绢流传下来的可能性?
之后的古人能依据的出土(挖坟掘墓)铭文、摩崖石刻、碑文(拓片)书写,只能说千百年来,书写过程中后人制定各种法,楷书形成及实用价值随时代发展的产物!远古象形符号、甲骨文、金文、汉隶、魏碑皆入楷法!
篆书举例与楷书对比?
zhuan: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kai: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黑板上篆书、行书、楷书哪个好看?
《粉笔行楷练习4条经验:老师一笔漂亮粉笔字带来学生自媒体疯狂变现》
教师"三字一话"是一项基本功,更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项基本手段。作为教师能写出一笔漂亮的粉笔字是一项自豪的事,同时还是征服学生的妙招。
笔者经历过一件有趣的事,有学生都请求别擦掉老师写的粉笔字。还有孩子把老师的粉笔板书拍了照在朋友圈自媒体发布竟然换来大批的流量变现。
在书法进课堂的教育活动中,书写时一定有意识边书写边映证自已对文字结构笔法经验。
在课堂之下,可能没了练习粉笔的环境,这时笔者经验有4条:
其一练写行楷类馆阁体毛笔字;其二利用乘车休息时间冥想对空指画练习;
其三书写轻拿粉笔轻粘黑板,切忌用力怱重怱轻;
三种字体,单论好看,其实都是一样的。
因为是在黑板上书写,重在教学、实用, 兼顾美观,篆书笔画复杂圆转,书写速度慢,加上书写工具为粉笔,不易写出篆书韵味。楷书端庄稳重,横平竖直,四平八稳,美观大方,,但是和篆书一样,书写速度慢,不实用。
最合适的字体是行书,既不影响辩识,又保证书写速度,两者兼顾,是在黑板书写的最佳选择字体。
总之,单单作为一种书写创作尝试,三种字体都可以写的好看,因为字写的是不是好看,书写工具不是决定因素。
郑板桥的书法被形容为“乱石铺街”,那么他的楷书水准如何?
能青史留名的书家,无论其字外人看来如何“丑怪”,都不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清中期的郑燮、金农也是如此。
雍、乾年间,在钟王、颜柳、苏米、赵董等帖学笼罩下的书坛,真正另辟天地,力图闯出新路的当推“扬州八怪”,其中书法又以郑燮、金农二人为代表。虽然他们的书法还善欠成熟,但变革的意向十分鲜明,康有为就曾论此:“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郑燮的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曾自称:“既无涪翁(黄庭坚)之劲拨,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迹,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究之师心自用,无足观也。”时人把他的书体形容为“乱石铺街”,号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的楷书得宜于《瘗鹤铭》,以碑刻为宗,追求高古;行书学黄庭坚,并遍及诸家体。但此人天资过人,于真、草、隶、篆各体皆用功至深。又能糅竹、兰等画法入于笔法,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其书肥瘦夸张,大小欹斜,呈偃仰狂怪之态。
郑燮的楷书作品不多见,然于当时“馆阁体”风行,帖学兴盛的时代,要是一个书家没有扎实的楷书功底,是不可想像的。郑板桥形成的这种极具个人面目的书体,大都仅限于行书、题画及各种应景遣怀的体裁,正式场合的书体,也是规规矩矩的正楷,而且水平不低。
关于郑板桥的书法,最有名的当然是其“六分半书”,篆隶楷草相杂,惊世骇俗。
不过,作为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文人,其楷书也是具有较深功力的。
老郑同志的楷书学欧阳询,用笔匀净秀劲,结体端庄紧密,[_a***_]尤其工整。当然,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馆阁体”大行其道之时,其早期楷书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但是,板桥先生天生是个不安份的人,于书法亦然。他在考中进士以后,就不再写整齐拘谨的楷书,而是从自己的性情出发,追求个人风格的表现。
乾隆十七年(1752年)所写《新建城隍庙碑记》是其楷书代表作,已经打破平正方严,开始出现欹侧结体和撇捺伸展的特性。
至于“六分半书”,则是他后期游戏人生,有感于当时帖学积弊带来的靡弱雷同,欲回避风气,而有意矫枉过正以警后学。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可以肯定的说,郑板桥的楷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书善工隶,画善工竹,鲜见他的楷书。
仔细观赏和品读郑板桥的楷书,总体感觉是:用笔老辣,书写自然,法度谨严。其不尽人意的是,章法布局稍零乱,字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但是,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扬州八怪嘛!有时候是不太按常理出牌的。
据说,郑板桥曾经临习过钟繇的楷书《宣示表》,也临习过王羲之的楷书《孝女曹娥碑》,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的《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他也都临习过。还有,就是“宋四家”的字,他也常习之。汉碑临的就更多了。这些都为他的楷书最终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所见到的郑板桥的楷书还是中规中矩的,他的行书的怪主要是突出他的性格,要不然怎么称为扬州八怪之一呢?话说回来,他的行书笔画多是变态的或者说是怪态的,可以称作丑书之祖了!就算丑书他也是丑书宗师,寻求一种突破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况且后人常常以品德论书,他的大名早已掩盖了他的怪书!
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由此可见,能为八怪,首先是理念所决定的。
所谓乱石铺街,并不为乱,而是审美到了一定高度后,对传统的碑帖取法都历练以后,产生的高度独特的审美观,也就是自立门户的主见。有胆有识有功夫,才能独立特行,而不是凭空创造,所以其为了坚守书法应有的性灵而在形式上所谓的乱,反而是传统法度吸收的高度融合的自在表现。这是他曲高和寡的审美所在,杂糅而出新,出新能自成面貌,没有深厚的功夫和才华以及丰富的人生体验是不可能达到他的高度的。
当然其楷书也表现出了自然质朴有法度的风格,有八分影子,也有晋唐风格的自发融合,其自认为的六分半书实际就解释了其能集大成的自信,而不是自我风格的自谦,这个观念在其青年时期都能感觉到他绝不是食古不化之人,其审美来源于其品格和气节,板桥书画皆能,就可以说他无处不是自己,画意书情皆能表达到,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其情志也绝非等闲之辈。所以六分半是种观念而非简单的技法杂糅。是高度,而非形式的表现!
书家有不同时期,不一一赘述,以此年轻时期的图片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欧的森森严的方挺的体格,也能看到晋人的潇散灵动,厚润拙朴,所谓能融会贯通,方能集美之大成。笔法有功,又显得不经意之间的巧妙雕琢,实则是心中有法,无往而不胜,下笔自生神!
总体来说,郑板桥有不同时期的作品,不能单纯的看其楷书,整体水准在不同书体上都是上乘。实至名归之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篆书字体欣赏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篆书字体欣赏楷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