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号草书字体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号草书字体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上讲几号方向,该怎么理解?
书法教程或文章中***取标注的手段,实际上是不得已的事情,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文字说明的不足。***取标注方法非常好,但对于学习书法不同程度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未必能够真正明白,不过临摹学习书法时间越长的理解起来更多更好一些。我们在阅读带有标注说明的示范图例时,一方面要仔细阅读有关的文字说明和图示标注的意思,同时还有在这两点的基础上自己按照作者的思路独立分析,看清作者说的是否如实,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更仔细的分析看清作者没有提到的问题或情况。要做到三合一才行。一般情况下,教材上的文字说明和图示标注,只是分析的一个字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范字全部的情况。我们在阅读学习文字说明和标注的同时,必须不能囿于指导说明。那样我们还是无法进行临摹学习的。
当然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经过一定的临摹学习过程之后,随着书法知识和临摹实践经验的越来越丰富,读帖和阅读教程的能力也就越来越高起来。
实际上这种读帖只是初学书法者***取的办法,在我们对书法的技法和读帖能力较熟练以后,读的就是范字的精气神和法、势意了。
这是给最初级的练习者的方式了吧!临帖过程中,很多笔画精微的角度和出锋的方向,可不是这几个数字就能准确概括的,需要参照其他笔画来确定,这样才能尽量临像帖上的字。就这样借用数学中象限的概念,对初学者有用,精进的话,还是细致的观察帖吧。
为什么写对联或牌扁,有的写繁体,有的写行书或草书?不搭配啊?
古代的官方文件是否会用行书或者草书来写,你怎么看?其实,古代官方文件,正规场合都是使用“正书”,也有特殊情况下夹杂行书的。
一、“正书”及其使用场合
“正书”是官方书体,是相对于“行书”、“草书”而言的,一般官方文件都是使用正书。正书不是楷书的概念,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官方书体,秦统一六国之后,小篆成为官方书体。
后来出现了隶书,最早据说是奴隶写的文字,但是到了汉代,成了官方书体,也属于正书。当然后来的楷书,就更是正书了。官方的正式文件,乃至刻碑立传,基本上都用正书。
二、行书、草书的一般使用场合
行书草书最早叫做“草稿之作”,就是不太正式的书体,主要是为了书写便捷,一般是用于非官方正规场合,写给自己看,比如抄书,做记录,写诗稿;写给朋友看,比如书信往来等等。当然,后来才演变成为行草艺术。
三、官方为推行正书,录取官员时会进行书法考核
当然这种考试不是考行草书法,而是考正书,实用性的。比如唐代国子监有书学博士,科举考试要考书科,就是写字。士子在登科之后,吏部选拔官员的时候还要进行书法等级考试。这种制度下的正书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著名的“馆阁体”(也叫台阁体),如明代的书法家沈度就是馆阁体代表人物。
四、古代公文使用行书草书的特例
使用行草书写公文是特例。一种是皇帝自己亲自动笔写文件,那就可以由着他的性子来写。宋代的宋高宗、宋徽宗都干过这种事。宋高宗赵构的《赐岳飞批剳卷》(也叫《付岳飞敕书》),就是用行书写的,内容是敦促岳飞出师与其他将领联合擒拿金兀术,而且行书写得还不错,成了名帖(见附图)。
关于写对联及牌匾用简体或繁体及用行书、楷书或草书的问题,在很多的书法技法的书都有讲过,在这里,我只不过是重申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对的地方,请各位看官多多指教。
首先,对联与书法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载体,既然是传统,就有传承,很自然,书家在临写古字帖时,就涉及到繁体字,这是传承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书法家平时写字,顺理成章常用繁体字,这是习惯问题。
其次,用繁体写字,字的结构平稳、紧凑,整副对联或牌匾显得端装、好看。
再次,对联或牌匾的书写字体一般***用行书或楷书,很少用草书或篆体。因为,对联或牌匾都是大众艺术文化,是让普通老百姓观赏的,如果书家***用草书或篆书写字,相信大部分人看不懂,失掉观赏意义。
第一,用繁体字制作牌扁、对联等,其目的是与港澳台及外国的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更好的与经济或生意、贸易、文学、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交流接轨所需;
第二,行书草书写制牌扁,对联,宣***等更具书法美感,更能吸引顾客;
第三,这种带艺术性的牌扁、对联或宣***等,更加兼具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更加具有华厦传承性的艺术风格和书法技巧及其特点;
第四,这是一种更具典型性、普遍性和新颖性的牌扁、对联内容。
第五,上述地区和国际媒体上的中文字仍然使用繁体字,未能简化,他们(除新加坡外)也很少用到我国的简化字。
第六,使用这种字体更具现实意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号草书字体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号草书字体特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