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吐故纳新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吐故纳新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么把汉字写得清新脱俗?
您是小学教师,您想知道的,应该是怎样把硬笔字写的清新脱俗?要想写好硬笔字,必须从中国古代小楷中汲取营养。 选一本风格清新脱俗的小楷字帖,从笔画、结构、章法三个方面用心揣摩,认真临写,坚持下去,你就能写出一手清新脱俗的硬笔字来。推荐一本字帖——姜夔的《跋王献之保姆帖》:
提起姜夔,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他那首《声声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他是南宋著名词人,同时精音乐,善书法。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艺术全才。
在书法上自称“崇晋贬唐”, 极力推崇晋朝书法,贬低唐朝书法。反对俗书,提倡意趣。他的小楷反映了其文学素养,以清新、唯美、淡雅、脱俗著称于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姜夔的《跋王献之保姆帖》,小楷,纸本,三百一十六毫米, 全文计一百零一行。通篇来看,本帖属于空灵一派,充满意趣。用笔十分精到,起笔干净利落,自始至终不急不缓,无丝毫懈怠。点画灵活多变且略带隶意,虽然自称“崇晋贬唐”,但是勾画上具有明显的欧楷特点。
结体疏密有致,劲力十足,明显受初唐虞世南、欧阳询的影响,特别是欧阳询楷书的影响。章法布局松动有度,高雅脱俗!
用这本清新脱俗的小楷字帖做范本,认真钻研,刻苦练习,定会有所成就!
谢谢朋友的邀请。清新脱俗的内涵很大。清新,就是不落旧窠,脱俗就是不入俗套,言下之意既是既要有新意别格,又不能陷入俗格,这个标准是很高的。至少,不经过系统临摹入帖的人达不到,只专注于临摹而但不能出帖创作的人也达不到。想要把汉字写得清新脱俗,就必须着眼于克服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第一,必须要经过扎实的系统习练。最起码的是要临学过正统正规的帖子,书写技能层面的基础必须要夯实。帖子临得不必太宽太多,但一定要深临过一家,书理相通,这样才具备较为系统全面的“书写能力”。
第二,要能出得帖来。只会临摹,没有独立的个性,便无原创无个人风格,那就只是在仿学,充其量画字而已,还谈不上是书法作品。因此,这需要大量的脱帖创作实践,要站在所临原帖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借鉴,感悟创新,融塑出自已的风格。
第三,要提升审美情趣。审美情趣决定书法创作格局的高低。拓宽个人审美,就是要博览群书,多闻多见。书法的修炼成长,其实就是依据审美情趣不断扬弃的过程,只有多看多读多想,审美才会变得更立体,更具弹性。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多读、勤练。多读即多读书,多读帖。多读书能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审美情趣,才能在传承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个性;勤练,这是必由之路。在练习的过程中揣摩笔法、笔意。
怎么把汉字写得清新脱俗?
要想把字写得清新脱俗,说法不一,但大致都相同,会选笔选字帖,勤练习,保持一定心态。
选笔。水为万物之源,笔乃文化记录、传承之源。毛笔写字特流畅,灵活,初学者很容易放弃;钢笔出水速度快,写字流畅,效果明显,该用力的地方能用力,笔画也有粗细,这样就能看出笔锋;中性笔随身携带方便。个人比较推荐钢笔,携带稍微方便,又灵活,能随时知道自己笔画粗细,看出笔锋,随时改正。
选字帖。选自己喜欢的范本;选择行家公认的优秀范本。一般先练楷书;在练行楷;可练行书。有了楷书基础,其它字体也就容易了,切莫先练草书和篆书。
勤练习。掌握一门技能最好的方式就是练习,写字也是如此。任何一次练字,都要有目的,永远知道自己在练什么。今天是练横竖,还是撇捺?还是粗细变化?还是笔触细节?还是结构?
保持一定心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高兴时的洋洋洒洒;落魄时的重头再来。练字,不仅是心灵排解,也是能量积聚。
以上为个人观点,经验之谈,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学习书法,你认为是应该先“专”还是先“博”?
谢邀!
学习书法,临帖是不二法门。在临写前,应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体,和喜欢的书体中的某一个风格的古帖,专工一帖,坚持临写。当把一帖临写到七八像时,就已具备了出帖的条件,这个时候,可以尝试换帖。在临写新换的字帖时,在专工新帖的同时,应把三分之一的精力用兼临写先前临写过的帖子。这叫临写新帖,巩固已临的帖。根据自己的习书的进步情况,当你把第二个帖子里字临到七八分像时,再另行选择其它帖子专工之,同时还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花费一定的精力巩固先前曾临写过的帖子。这就叫先专后博。
我认为,学习书法者,一生能把一个书体临写好,并能游刃有余地用于书法创作,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了。学的书体或古帖多了,反而什么也学不透,学不精,记不牢。学书法,宜专不宜博!
正常情况下,如果能把一个帖子里的字临得有七八像,起码需要三至五年时间,这还是学的快的。启功先生八十多岁还在临赵孟頫的字,而且也是专工一帖,当别人说他已得其八分神韵时,就高兴得不得了啦。吴昌硕***对金文《石鼓文》情有独钟,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也都用在临习《石鼓文》上了,他九十三岁时,仍在专工《石鼓文》。可以肯定地说,他临的《石鼓文》自清代之前到民国之后,无人能够超越之!
(上图为吴昌硕临的《石鼓文》)
所以说,学书法应先专而后博取。但有一点,所谓的“博”,是有度的,并不是无休止的,所以说,在博取时,一定要把握好一度。
如果书者学的是正书,可以把章草和行书学一学,以便创作时落款之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吐故纳新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吐故纳新小篆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