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讲解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如何讲解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问小篆和大篆笔法的区别有哪些?
大篆也叫篆籀文,是小篆以前的文字。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太史籀著的大篆十五篇。是当时教学儿童识字的课本
许慎《说文解字》曰:"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与古文或异。"
二是《石鼓文》刻在十块石鼓上的文字。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主要笔法特点是结体方正,圆中见方,体现出来的是雄浑,朴拙之美。
三是把秦代统一文字之前的篆书文字,皆叫大篆。是有甲骨文,金文就是熔铸在青铜器皿,大祭司用的方鼎上的文字 。
大篆里的甲骨文字形狭长,笔画尖细。金文则有长,有扁,西周的《散氏盘》为扁宽,而石鼓文则为横势,康有为总结大篆特点是"钟鼎文及籀文,皆在长方之间,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
如下图石鼓文
散氏盘
甲骨文
大篆与小篆除了出现先后之别,还有名称的变化,大篆又称金文,石鼓文,大篆用笔藏锋但质朴,豪迈而有灵动,结字错落而有致,以奇为正,布局随器形而变,这和简牍上的汉字書体相同。出竒而守重。
大篆用笔墨畅而抒情如男士之豪迈。如搬石壘居之景,是艺术性极强的字体。
小篆逆入而藏锋,笔笔中锋,圆转而无豪迈之气,如扭腰摆身之妇行。一直以对称为美,变化少,中规中矩。结构严谨,所以我先学大篆而后练汉简,中规中矩的字我不喜欢,自然也不适合,这也是我不太会写唐楷的原因。
大篆,亦称金文。大篆的笔法与小篆同,都是中锋用笔,入笔回锋,线条圆润且有沧桑感,线条均匀,艺术性表现得很强烈。大篆的结构布局与小篆不同,细观可发现,大篆的体势的空间布局与小篆相比,是略松散的,但空间比例是均匀的。
上图为青铜器上的大篆作品。
李刚田老师说,学篆书,应先从小篆入手,把小篆临熟练之后,再临摹大篆。我认为,李刚田老师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图为吴昌硕***临摹的大篆《石鼓文》四条屏。吴昌硕写篆书,用笔中锋,逆入平出,起笔,行笔,收笔都有动作,且符合篆书的用笔法则。
上图为张继老师的小篆作品,中锋用笔,书写快捷流畅,艺术观赏性极强。
小篆是秦代标准字体,其书法有什么特点?
在历经数百年的战乱之后,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这一时期的秦王朝,上上下下都弥漫着一种渴望建立社会新秩序的心态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都体现出一种大一统的宏伟气势。
李白有诗云:“秦王扫***,虎视何雄哉。”作为一种时代风貌,它们也表现在秦篆上面。
小篆由大篆演变而来,它们都是篆书体系,都具有共同的艺术美。整个篆书体系都属于古体书,而以后出现的隶书则是今体书。
古体书何以叫做篆书?一般认为,“篆”与“璏”同音,雕琢圭璧称为“璏”,圭是下圆上方的,璧是圆形的,璏也指玉器上隆起的雕刻花纹,而且这些花纹匀整而多有圆转之态,这正是篆书的主要特点。 我们发现,与“彖”部有关的文字都体现了这样的字义,如房顶圆形的木椽。
汉代许慎解释篆为“引书”,也应是指篆书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绵长之意。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总结的篆尚“婉而通”,道出了篆书的审美特点。
小篆跟同属篆书体系的甲骨文、金文等大篆相比,笔画更为省简,字体更为规范,结构更为匀称,用笔更为圆转,是一种非常美观的书体。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的朝代,也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朝代。统一六国,楚,齐,燕,韩,赵,魏。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秦朝宰相李斯在原来甲骨文,金文,鐘鼎文,石鼓文等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字体修长,字画一致,称为小篆,也叫铁线篆。而秦以前的篆书则称为大篆。
作为书法爱好者,你认为如何才能写好篆书?
首先,从学习方法上来讲,要拜良师,这是学习任何东西都适用的最佳捷径。可惜,想找个写的好的书法先生,又乐意教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其次,取法乎上,学篆书,一定要临析古代最优秀的篆书作品。所谓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一定不要因为是爱好,就随意选帖、临帖。
最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够持之以恒,持之以恒才能写出篆书的书法之美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总结一下,学篆书,它不仅代表着一种书体,一种艺术,他是中国汉字发展的开端,学好篆书,就能理解汉字的起源和构成原理,再去写其他字体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错字。别说书法爱好者学篆书了,就是专业学书法,也应该先学篆书,识字还需从篆字起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讲解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讲解小篆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