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故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故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动"在哪里?
行书的动感在哪里?我谈谈个人看法。一是笔画的动态,行书较之楷书增加了牵丝映带、减省等笔画,每一笔之间连贯性很强,大部分起笔顺峰,书写性、自由度大,这样字就有动态感。结构上有很多行书中轴线偏离中线,表现出了欹侧的美,看则倾斜,实则稳重,也显示了动态的美感。还有开合收放、轻重、长短粗细、大小、浓淡、疏密、错落等字也体现了动态。最能体现动感的在字的组合、章法上,每行字的墨段上,每行字的对比上,每行字的组合如左倾、右斜,大小穿插,开合收放、疏密、错落有致等,充分地表现了行书的动感。最后就是在用墨上也体现出了动态,墨段、浓淡枯涩等。要让你的行书有动感,就要向经典帖子里找营养,认真读帖临帖,仔细观察分析比较笔画特点和结构特点,搞清楚笔画的来龙去脉,精准临习每一个字,学习笔法、章法和墨法,久而久之,自己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谢谢邀请。初看题目,颇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或者可不可以这样问:行书的“行”是什么意思,或者,行书的“行”怎样理解其含义。
本人不知道如何回答行书与动的关系,只好按书写行书时的体会来揣摩,往大了说,古往今来的著作比比皆是,在这里赘述实在没有必要,不回答吧,显得本人自作清高,那就简单说两句吧。
题目下,有“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的说法,鄙人以为,不管是多么有名气的大家,也应该是一家之言。苏东坡是个诗人,书文都美誉盖世。但按我的理解,这里的“行”不是动的意思,而是对于书法中结字和运笔进行了形象比喻。立,相对静止,行,缓缓而行,走,快步或跑。三种书法,三种比喻,没有问者“动”不“动”的问题。
行书是书写者实际生活中最常用的书写方式,书法是艺术的呈现方式。不要纠结那些太高深的理论,只要喜欢,有空写写字,修身养性,怡情以致,乐哉快哉,可乎?
下面是本人日常写的硬笔行草书,章法上,想尽量表现一种行草书的行云流水那种感觉。不知道效果如何,请诸位大咖批评指正。
感谢邀请,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行书相比草书其辨识度要高,没有了草书那种激烈张扬的动势,也不像楷书那样板板正正慢慢吞吞。因此行书的(动)体现在(势)的把控上,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际上行书是楷书的草化和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两者兼具,而楷书实用性高;相比较而言,草书主要突出其艺术性,但是实用性不高。
谢谢邀请,行书是非草非真,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书体。楷书稍加连贯,点画中带呼应,书写起来快,有流动之感,如🎵音乐的起伏跌宕,比草书辩识度高就是行书,动在笔速笔画衔接,墨的浓淡干湿,字体大小结构的疏密开合等等,都体现“动"的旋律。我的粗浅认识。
谢友邀请,浅谈一二。行书之动(感),也是一个系统,首先是笔画之动,其次是结体之动,再次是章法之动。也可视作行书动感来源的三个载体,三者之间是有层次的,不是孤立的,协调得越密切就越出彩。
①体现于笔法。
用笔多变,线条形态丰富,情态各异。蔡邕《九势》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唐太宗《笔法诀》有言,“努不宜直,直则失力”。唐代张怀瑾曾言,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勿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这些都是笔法与动感之间的关系。用笔力忌平常,王羲之兰亭序中21个之字各不相同,好作品通篇无雷同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副作品常见雷同字,就属于熟滑呆板。
②体现于结字。
结体是笔画线条的布局组构,也代表单字的形貌品相。结体也是行书动感的重要载体之一。结体的正欹之变,势位之差,皆可体现出行书之动。比如王羲之的委婉含蓄、遒美健秀;颜鲁公的结体宽博、气概凛然;米芾的体势侧倾、跌宕跳跃;赵孟頫的宽绰秀美、彼引呼应等等,结体本身就动感十足。
③体现于章法。
主要体现在通篇布局的变化统一。刘熙载《艺概》有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存焉。
章法是行书动感的宏观展现,各种变化细节都收纳其中。章法之动在气也在势。近代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有述:“连贯者即一字间的点画……气势连接而不松懈间断之谓也;如人之四肢、百骸、惟赖于筋连骨接,始能运动自如,生气勃勃,否则破碎支离,僵死木偶之不若”。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行书。
初学王羲之的行书应临哪本帖为好?
勿庸置疑,肯定是《圣教序》。
或者说《圣教序》是天下行书的范本也不为过,自从圣教一出历代书法大家,几乎都临过。不过有一点,圣教序毕竟是碑帖,年代久远,或多或少都会有失真和磨损,无法避免的让临帖的难度系数增大。当你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可以去查一下别人的临写经验,或者多看下赵孟頫的书帖和王的《兰亭序》,多少能有点帮助。其一赵孟頫的书法是最有王羲之味的,二是《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出自王本人,可以捕捉到很多细节。
最后说一点是,初临行书最好别练《兰亭序》,难度太大不好驾驭,先易后难,方可循序渐进。
这确实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其答案也是见仁见智,但以本人的学书经历来说,对于初学,应先着眼于笔法的学习,那么选帖就要能够清初看到笔法的来龙去脉的法帖,这正应了米芾所主张的碑刻不可学,当学墨迹。初学如选王体,就当从王羲之的法帖中去选。有人建议兰亭,有人建议圣教,兰亭的墨迹版本有多种,公认神龙本最佳,在我看来,此本不适合初学,原因是牵丝过多,有些地方连带过于牵强,偶然因素过多,初学易重其形,因而过多强调其形而不得笔法要领,徒费时日。如选圣教,虽此碑帖字数较多,但为碑刻,看不出行笔路线,本人曾将此贴中的字与羲之其他的贴相比较,如兰亭和集王金刚经,发现有些相同的字摹写差别较大,会使初学而尚未掌握笔法的人产生误解。我认为这两种法帖不适合初学。那么哪些羲之的法帖适合初学者呢?我认为唐摹右军笔札是非常好的范本,如奉橘帖,二谢帖,丧乱帖,忧悬贴等,你可以清楚看出笔法。但姨母贴和快雪时晴贴不可选,因为其笔法为起止无痕的古法。先学习右军今法的法帖,体会指腕的配合,熟悉转折的方法,爽利的起笔,铺毫,发力,方圆等等,这些笔札足够初学者临摹学习。掌握笔法之后,自然可学兰亭和圣教,甚至王体一路诸家,包括日本古代的三笔三迹无不可学,这时就需要体会结字的规律和章法,达到此阶段,就不是初学者了。可以说笔法靠右军笔札,结字靠圣教和兰亭或其他王书集字碑版,如半截碑,集王金刚经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故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故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