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米沛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米沛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蟹爪勾”是米芾独创的笔法吗?
首先,从汉字起源看,在早期文字中,并没有勾这种笔画。在大篆中仅仅有向左弯曲的圆弧状笔画,这也许是最早的类似于勾的。在汉字隶化时为求字形的方正平稳开始有了勾,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勾与所谓的蝎抓勾极为接近了,东晋王羲之十七帖的得字已与后来米黼广泛使用的没有什么两样,兰亭序中殊字也很典型。其实蝎抓勾最初只不过是为了求得笔画之间的呼应,气息的连贯自然带出的一种效果,隶书中已有雏形,王羲之书法中偶尔出现比较典型的蝎抓勾,但在我看来,王羲之书法中出现的蝎抓勾,是无意识而为之,到宋米黼,将这种笔画广泛使用,是他发现了在王羲之书法中偶现的这种笔法独特的美,与自己的风樯阵马的书风结合起来,正能彰显个性,也就是说,有意识的追求这种笔法,广泛使用这种笔法的,也许米黼应算第一人。
米芾学习书法的方法绝对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突破秘诀是“集古字”,说他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缩影”也不为过。
《兰亭序》中的“殊”
他学古人的重要方法是“拿来主义”。
一、取其形,形成自己的符号。最典型的是“蟹爪钩”,最早出现在《兰亭序》,智永《千字文》也有,但老米用到了极致,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导致后人以为是他的首创。
智永《千字文》中的“学”
二、增损改造。米芾有首打油诗:去颜肉,增褚骨。发天秀,助神物。敢窃议,赠骨突。骨突即“爆粟子”。
他学颜改造其肉多的特点,学褚改造其笔画偏细、骨多肉少的特点。
米芾《参政帖》中的“学”
三、遗貌取神。体现在他中年后学二王的作品中,这是一种难度极大,也最高级的学习方法,必须有正确的笔法作支撑。
“蟹爪钩”不是米芾的独创笔法,这种笔法源于汉隶,又经过王羲之、王献之的发扬光大,最后米芾成了“蟹爪钩”集大成者。
汉隶的竖钩,出钩以前通过横向运动,蓄势铺毫,竖笔的末尾,往往向左平推,状如螃蟹横行的爪子,这种笔法就是最早的“蟹爪钩”,如下图《汉 · 华山庙碑》“事”字:
这种笔法在汉隶当***别常见,又如下图《汉 · 乙瑛碑》“于”字:
如《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中的“寺”字,如下图:
《晋 · 王献之 · 鄱阳归乡帖》中的“东”字,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写法,非常精彩,如下图:
蟹爪钩这一用笔方法,在王羲之的手札当中能见到几个,直到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楷书部分,这种笔法才大量出现,颜真卿的行书中也有这样的笔法。
米芾学书自称为集古字,学习过颜真卿也学习过二王。而米芾对二王理解在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蟹爪钩这种笔法在米芾的手下,发展成为常态。
以至于与我们现在一提起蟹爪钩就会想起米芾,其实早在二王、智永和颜真卿的笔下早就出现了。
蟹爪钩的原创者是王羲之,再《兰亭序》见于“游”字,而真正把蟹爪钩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则唯有米芾米癫。
米芾在三十八岁创作的《苕溪诗卷》中就大量引用了“蟹爪钩”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的点画造型或技法,而且把它发挥的淋漓尽致,也充分表现了米芾对书法技法的运用自如的水平和驾驭能力。
米芾“蟹爪钩”的经典 用笔方法是逆锋入笔写竖画,竖画末尾稍作停顿, 缓缓回锋向左平推,然后稍疾向上勾出。如《苕溪诗卷》中的“***”。米芾在他的作品对蟹爪钩的运用,不是生搬硬套的运用,而是因势生形的巧妙利用,整体形态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字中有多种变化甚至还有反用的,借用到其它点画中的,如“赓”字左部的撇画。
典型的“蟹爪钩”造型
化用蟹爪钩的变化形式。
反用蟹爪钩的两种形式。
从中不能看出米芾是非常善于学习和借鉴的,米芾的化古为我的能力非凡庸能比。不过这种点画造型虽然能够使得我们的作品耳目一新,别具一格,但不可滥用。用的巧妙可以为作品增色,运用不当可能过犹不及,使得书法作品入俗气之门。所以 ,现代书法亦或现代书法家几乎不***取这一技法。亦或许是因为这一特色造型太过于独树一帜了吧。再者就是可能“蟹爪钩”并不是一个意义上书法点画之内的造型,有画蛇添足之嫌,虽然如此,但在米芾的书法中的确被运用或者说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米芾行书代表作品有哪些?
赵匡胤统一天下后,定下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北宋初期由于欧阳修首倡书法不能专仿古人,贵在自成一家之体。“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紧承其旨,近法唐人,远溯二王,一方面追求晋人的风度神韵,一方面注重个人的创造,开创了一种崇尚个人意趣的“尚意”书风。在这种书坛氛围下,促使宋代书法成就最高的行书有了极大的发展,并产生了众多的行书大家。这与行书善于抒发性灵、挥洒个性,表达书家意趣是分不开的。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兼精各体书法,成就最高的是行书。东坡誉他“沉着痛快”,四字也最能概括米芾的特点。“沉着”谓成竹在胸,“痛快”谓信手挥洒,笔势澜翻。后人赞誉他“八面出锋”,是因他善于用主笔划确定一个字的体势,在正侧、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概、沉着痛快的风姿。
米芾的早期书法艺术受临习各家的影响比较明显,到中期米芾《蜀素帖》、《苕溪诗》两本确立了他的独特风格。《蜀素帖》为米芾代表作品,也是书法史上不朽杰作。
米芾行书代表作品是那些?有《蜀素帖》、《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研山铭》、《虹县诗卷》、《多景楼诗册》等代表作传世。
米芾(1051年—1107年),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在书法、绘画、金石学等方面都有造诣,数书法成就最高。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一、《蜀素贴》,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二、《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 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其一生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书法作品,当代学习米芾行书的书法爱好者也是最多的,下面主要介绍25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1,天下十大行书排第八的《蜀素帖》
《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即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其艺术风格则以和谐变化为准则,天真自然为旨归,通体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
《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
2 《苕溪诗帖》
《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书法理论家,字元章,号海岳外史,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精通真、草、篆、隶、行等书体,擅长临摹古人书法,可以***乱真。喜欢书法如痴如醉,世人称其“米颠”。
米芾行书中最有名的就是人称天下第八行书的《蜀素帖》,其外还有《研山铭》、《值雨帖》、《吴江垂虹亭诗帖》、《吴江舟中书》、《舞鹤赋》、《淡墨秋山诗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作》、《复官帖》、《法华台诗帖》、《竹前槐后诗卷》等。
中国书法史上有3个“疯子”:杨凝式、米芾、徐渭。但三人疯得又有所不同:徐渭是真疯,精神分裂了;杨凝式是装疯,以此避祸;米芾是卖傻,哗众取宠。
另类的老米,无疑是非常聪明的,他善于“偷师”,从前人那儿这“偷”一点,那“偷”一点,最后竟然形成自己的特点:集古字。
老米留下的作品很多,其中排在首位的,应当是被称作米芾”墨皇“的《珊瑚帖》。此作是他得到名画、宝物后,狂喜挥笔写就,线条流畅跌宕,笔端神***飞扬,尤其是写到”珊瑚一枝“,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下笔力道加重,这几个字明显大出不少。这还不算完,还要画出珊瑚笔架的样子,书画浑然天成,应是他尽情宣泄的得意之作。
如果说《珊瑚帖》是他随意挥洒、“放笔一戏空”的佳作,那么,《蜀素帖》则是他收敛性情、认真而为的作品。彼时,老米受朋友湖州郡守林希的邀请,前往太湖游玩。林希好酒好菜招待,再叫上三两美女相伴,把老米安置得舒舒服服。
末了,林希拿出珍藏了20多年蜀素一卷,请老米挥毫泼墨。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再加上腿更软,于是,兴奋的老米哪敢怠慢,凝神深思,认真创作,于是产生了“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
米芾的佳作太多,我认为此两件代表了他的不同风格。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米沛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米沛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