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馆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馆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馆阁体书法包括大楷行书和草书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应当了解什么是馆格体,馆格体为应试而生,也就像现在的打印体,便于识别。现在也有人把法度森严的楷书字体称之为馆格体,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变化比较少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第二,一些人不能静下心来练习,达不到一定的书写高度,贬称别人的字为馆格体。馆格体作为书法的一个类别,对书写者的要求很高,不是容易就能达到的。行书,草书讲求的更多是变化之美,讲究运笔,讲究布局,作品和心情关系很大,让王羲之,颜真卿再写兰亭集序和祭侄文稿,就不会写出同样的作品。
馆阁体书法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一切想博取功名的人都得学习馆阁体。馆阁体书法主要是真楷书,而尤以小楷书为主要书体,不包括行书及草书。
沈度书法墨迹
我看关于馆阁体包括什么书体这一点,所有答主意见基本上一致,但是馆阁体这三个字的含义现在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就像“同志”这个词现在真不敢随便乱用一样,馆阁体往往也被人用来指责某种书法风格千人一面、陈陈相因,并且不限于楷书,行书、隶书甚至草书也会被人戴上“馆阁体”的帽子。
田英章书法作品
馆阁体的创始人是明朝书法家沈度,他还有个名气一样大的弟弟沈粲,沈粲除了能写馆阁体楷书,还是一把草书高手,两兄弟的书法都得到了好几代皇帝的赏识,国家大事、金书玉册,都是由这两位兄弟亲笔书写,上行下效,朝野都在学习二沈书法,一时洛阳纸贵,万人临摹。
田蕴章书法作品
这让我想起来今天的田英章兄弟的欧体楷书,也是国家书写员,也是学习者众多,也被人成为馆阁体,历史这么惊人地相似,很值得人思考。
随文附上沈度兄弟、田英章兄弟书法墨迹几幅,大家一起看看。
馆阁体,即"台阁体"是盛行于明清时期(主要是明朝时期)一种官方书写格式。其特点是:横平坚直,中规中矩,便于识认,普遍应用于官方及正规场合(如学子应试)。
馆阁体从书法本身及艺术性来话,美感或者书写者的个性不能得到全方位的展示!没有行书,草书更能满足欣赏者对书法艺术的要求。
所以,馆阁体有楷体的端装,中规中矩形式在里面,但是没有行书与草书行云流水般的风格。
怎么会包括行书和草书呢?馆阁体是为了应试,答卷而应运而生,以明朝开试,到清中期发展到鼎盛,要求大小一样,工正整齐,字迹乌黑,千人一面,方便阅读!但今人写毛笔字如果能达到过去的馆阁体的水平,应当能横扫当代书坛大部分人!属于高水平的人!可惜这样的人太少!
馆阁体是以前朝廷里公文的标准字体,特点是规范统一,为的是好辨认,缺点是极少有变化,看起来是千篇一律,缺少神韵,有些沉闷。而这正是书法的大忌,因此历来饱受诟病。但不是字写得不好。要知道,古时候在朝廷里行走的人不乏大家,是行文特点决定了馆阁体的走向,也因此束缚了写书法之人的海阔天空的个性!
行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中国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汉字,当然,行书也不例外,行书依附于汉字这一载体,通过书家的笔墨对汉字之形作艺术处理,通过增加各种线条质感。线条形态的美感和结构的参差变化,章法的变化。表现出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的自然界万物形象之美,抽象之美。喷发出不同的情感之美、神***之美。
书法艺术中的疏密对比、曲直对比、点线对比、俯仰对比,和汉字的形不可分离。
书法艺术的书写不能脱离汉字。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葡萄之蔓廷,女萝之繁荣,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象,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
《孔侍中帖》为东晋.王羲之书,白麻纸摹本。现藏曰本东京前田育德会。
此帖骨法用笔,清刚而自然,有中庸气息。
(上图为王羲之书孔侍中帖,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馆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馆字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