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朱书法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朱书法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作品落款处钤印应该上朱下白还是上白下朱?
印章在我国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但将其钤盖在书法作品中和绘画作品中的历史还不到一千年。将印章钤于书画作品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印文由简单到复杂,风格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有的书画家或许在某个阶段在钤盖印章方面有一定的规律,但大多数书画家还是随心所欲的时候为多。
晋代王羲之之侄王珣《伯远帖》未钤印章,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未钤印章,宋代米芾《研山铭》也未钤印章。在绘画方面,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韩幹《牧马图》、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均既无署款,也无钤印。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无论是在书法作品,还是绘画作品中均钤盖印章。尤其是元代王冕首创用叶腊石治印,使书画用印更为方便,更为普及,并且更有韵味。到了明代的唐伯虎就有多方印章,其中包括闲文印,如“唐寅私印”、“六如居士”、“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印。清代郑板桥书画用印就更多了,多达近百方,如“七品官耳”、“青藤门下牛马走”、“借书传画”、“吃饭穿衣”、“风尘俗吏”等。以唐伯虎和郑板桥为例,他们在书画作品中钤印时基本上无规律可寻,钤一方或两方时均有,有时还将闲文章钤于落款处,充满随意性。
当然也有书画家在钤印时似乎有些规律,现以近代张大千、溥心畬、黄君璧为例藉以说明。溥心畬在钤两方印时多上钤朱文“旧王孙”,下钤白文“溥儒”。黄君璧在钤两方印时多上钤白文“黄君璧印”,下钤朱文“君翁”。张大千在钤两方印时多上钤白文“张爰之印”,下钤朱文“大千居士”。能看出有规律性的是以上三位国画***在钤两方印时均注意到了朱、白文的搭配,至于上朱下白还是上白下朱方面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书画艺术本身就是要彰显个性,所以在落款处钤印是一方、两方、三方,是用朱文还是白文,方形还是圆形,乃至篆刻的风格如何,均以书画作者的审美为出发点。
简单来说就是朱文和白文,印章盖出的字迹是红色的,就叫作朱文;盖出的字迹是白色的,就叫作白文。
那么针对落款处钤印而言虽说有讲究,但也没那么绝对。
比如说我们创造了一幅作品时,好了要钤印了,可以印一枚名章,也可以印两枚印章,如果是印两枚时,一般为一朱一白。
就这个问题我还特意问了周边写书法的朋友,有的人说,上面盖朱文,下面盖白文啊。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说,无所谓,没那么拘禁。
若是非要挣个上朱下白,还是上白下朱,小编认为完全没必要。
印章的使用,不能作为调整作品重心的手段。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即使没有印章,也应该是一幅完美无缺的艺术作品。例如:兰亭集序,祭侄文稿等等,明以前的书画作品均没有用印章,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古代书法作品艺术价值。
印章用在书法作品上的主要目的是表信,是书者对自己作品的保证和负责,以此证明,这件作品就是我写的。谁说好,谁说不好都由我承担。
书法作品用印随着明清篆刻艺术的发展,才逐渐的丰富多彩了。有了引首章,有了闲章等。
但是不论怎样丰富,书法家不能依靠印章来補就作的不足。没有印章也应该是一件完美无缺的书法作品,有了印章又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了。印章有了色彩的变化。
所以,落款用印朱白上下并不重要。如果用一个姓氏印,一个名或字印,无论朱白,理应把姓氏印放上边,名字印放下边,不可以为了朱上白下,而把名字印放上边,姓氏印放下边,让人读起了反了。下款用印只可以用姓氏,名字,号印,不可以用闲章。引首章不论方,圆,长,随形都可以用。
书者准备用什么印,用几方印,书写时一定要有安排,预留出用印空间。总之,用印要做到恰到好处,没有不行,有了正合适。
书法落款竖行从古至今,至上而下应落在文章的结尾处,以上白下硃左中下方为宜。不论是皇帝诏书或平民书信都是落款文章的下面。是笔者的敬畏及对收读者的尊敬。匾额和挂屏略有不同,要看笔者的志敖与习惯了。
书法作品的印章的使用,古代是有很多讲究的,现在的有些书法名家也不一定完全清楚。
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
朱文印又称阳文印,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
白文印又称阴文印,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
从印章内容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一般在落款人后面盖一姓名印,若嫌空可加一斋号印,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
也可盖一方姓印,一方名印,而往往是一朱一白。
文人在作品上钤印,始于宋代。至元代,诗书画印结合的形式才日趋完善。但在元代,如何使用阴阳二印尚无定法。
明代,祝允明、董其昌等大家才有意识地用大小一致的两枚方印,其排列为上阴下阳,后世即成惯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朱书法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朱书法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