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拔苗助长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拔苗助长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究竟怎么理解?
无法理解!似乎没有这种说法!
楷书沉稳行笔,柔中带刚。
在楷书的作品写作中,需要沉稳行笔,注重笔画的粗细与刚柔的变化;注重字体框架的结构变化。这样才能将一幅作品写好。从整体章法来讲,也需要达到整章字体基本一致,而不可忽大忽小,忽细忽粗,要做到“纵有行,横有列”,纵横整齐,在落款,加盖名章后,看整幅作品情况,可加盖闲章,以提高作品的灵动性与艺术性。
比如,上图中柳公权的《神策军牌》之书写,劲道而富含骨力,在日常学习中可以做一个范例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楷书作品,从整体来看应该是:清楚、平稳、匀称、大方,让人赏心悦目。
行书洋洋洒洒,急缓有度。
在行书的作品写作中,行笔的快慢要依据作品整体情况而定,墨之浓淡也需根据作者对作品的理解而适当调整,整个篇章需要首字引领,字与字、行与行、列与列之间相互照应,相辅相成,整个布局舒适合理。
依据自己对章法的设计,可以选择“纵有行,横无列;横有行,纵无列;纵无行,横无列”中的一种方法来书写,整体篇章行气贯通、自然而不做作。
另外还可按照当时作者对整幅作品的理解,和自己当时的情绪与心境来对作品进行发挥。这样才能写出一幅自己满意的书法作品。
比如,下图中苏轼的《赤壁怀古》就是一幅非常具有情怀的作品示例,把作品的豪放之气势皆发挥与笔墨之间,我们可以对这幅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行书作品的写作过程,笔势的运行要急缓有度,从容不迫,顺从自然。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作者充分理解写作内容的含义,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就会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境与作品紧密结合,从而写出一幅好的作品。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我头次听说,至于理解,也肯定更谈不上深刻了,记得启功倒是说过类似的话。
写行书时,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手感:不急不躁,闲庭信步的运笔,洋洋洒洒,不知不觉已写了几页,沉浸其中。
这样写的行书谈不上快,和日常行书比,是略慢的。
又说“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大概意思是讲,写字要有平平仄仄的韵律感,有缓有急。
硬笔与软笔是相通的地方,写一段文字,大概呈现什么风貌,写字前心里就要有数,字的缓急轻重,多临多思多写,自然也会有相应的感悟。
这样写行书的感觉,是很有乐趣的一个过程,此其一。
再者,有轻重感的慢写行书,也是巩固行书的重要方法,结构能写对,却不能自然书写,慢写就是个很好的过渡。
至于慢写行书,写的有多慢?
正如赵孟頫的楷书,有些人说是行楷,其实,只是笔画间的顾盼、呼应更明显了而已。
行书用笔易快,易浮薄。仍须沉着,楷书用笔易慢,仍须沉着中点画有飞动之势。
写行书时,写着写着速度不由自主的就会越写越快。点画不精到,会产生油滑浮薄毛病,虽有"满纸烟云″处处枯笔的效果,但笔墨没沉到纸里面去,显得无骨力,行书适当降速慢写,沉着凝炼,妙在其中。
楷书用笔太慢,也是字无筋骨,无神***。适当加快速度则有笔势,点画活泼有呼应。静中有动。
写行书的同时,练练楷书。学楷书的同时,结合练练行书。使写行书有楷书的感觉。使写楷书有行书的感觉,形成互补。
褚遂良楷书《伊阙佛龛碑》,书写速度稍快,在楷书中增加了行书意。笔力刚劲,气韵生动。
此碑是褚遂良早期代表作。在他书写的楷书中是最大的。也是中国石窟寺中现存最大的摩崖碑刻。刘熙载赞道:"兼有欧虞之胜。″康有为评:"清虚高简。″
(上图为褚遂良书《伊阙佛龛碑》局部,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我是一人。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主要看你心中觉得“楷书”和“行书”是怎样的关系。
提问者提问的“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本身这个题目就有问题,启功先生的原话严谨很多。
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启功先生这样说: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启功体”就是这样的思路或者取舍,“启功体”就是有楷有行。为什么现在“启功体”是这样,因为启功先生认为“楷书”和“行书”的关联是有楷有行。
启功先生这个观点,田蕴章也同意。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的原因:行书要聚散不失度,楷书要顾盼不呆板。
我个人也非常的同意,启功先生同意,他的启功体是这样的。
启功先生有没有做到,这四句话,看着“启功体”启功并没有做到。
田蕴章在他的《每日一题,每日一字》节目中提出过,不过田蕴章或是田英章,题目并没有做到,尤其是他们两的行书。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这句话确实没有听说过,只记得启功先生说过:
启功先生的这句话与“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结合起来看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先说一下我自己的体会吧,我自己年轻的时候练行书少,也没见过真正的书法家是怎么写行书的,脑海中对写行书的印象就像电视剧中写草书那样,纵笔疾驰,任意挥洒,一气呵成的样子。因此自己有时候忍不住写两笔行书的时候也是写的很快,总想着一下子就把它写完。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很少拿笔写字了,但对行书的这种认识,一直保留了十几年。
这些年重新开始拿笔写字的时候,看了很多老师的书法教学视频,发现原来写行书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一味强调快,人家写起来是快慢有度的,有一种节奏上的变化。
行书一味地强调快,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点画的形质不过关,然后就是启功先生说的,结字容易失去法度。但这绝不是说行书要很慢地去写,行书要写的太慢了,就失去了行书的那种流动的韵律感,失去了行书的特色了。
所以,个人感觉写行书关键是行笔的节奏和笔势的问题,何时快何时慢,什么地方要驻笔,什么地方要快速行笔,这种书写时候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笔势问题就是每一笔有来源有去处,一笔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开始,一字结束也是下一次的开始,或牵丝萦带,或笔断意连,行气贯通,连绵不断。
我们刚开始练书法的时候,特别是临帖的时候,都是写一笔停一下,看看位置对不对。结果养成习惯之后,就容易造成笔势不连贯的毛病。
写楷书最忌讳写的太板滞了,呆板了,缺少一种行笔的流动感。特别是我们刚开始学习楷书的时候,临的都是碑版刻帖,更是容易把楷书写死了。孙过庭《书谱》中就曾经这样说:
写行草书如果不具备楷书的笔意,容易失去规范和法度;写楷书如果不能通草意,那就难以称为佳品。清代的包世臣说:“右军作真如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王羲之写的楷书“如草”,“如草”在这里不是说就是草书,而是说王羲之的楷书具备了草书的笔意,因此我们看羲之的楷书笔意流动、而不板滞。那是不是写楷书的时候要写的快一些呢?绝非如此,不是简单的快的问题,还是前面讲到的节奏感和笔势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拔苗助长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拔苗助长楷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