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胖胖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胖胖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楷书,行书,草书有什么区别,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
谢谢悟空邀请!
楷书萌芽于秦汉,成熟时期魏晋,兴盛于唐代。是中国汉字书法中成熟较晚的书体,楷书之后,没有新的书体产生。
行书如行,有流动之意,有行走之意,是动态的。张怀瓘《书断》中说"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说明了行书的书写速度比楷书要快。行书之名,始于晋代,而其产生则在汉末。
行书中,以楷法入行方笔多,以草法入行圆转笔画多,近楷称之为"行楷″,近草称之为"行草″。行草似云过天空,似小桥流水。变化多端。行草以意蕴天资为主。
草书书体擅于表情达意,梁庾肩吾《书品》曰:"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书是也。″
草书以使转为主,用笔宜快,用笔宜圆,以得势为法,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势。
学习书法各体,可以了解书法书体演变过程,研究他们的笔墨技巧、审美情趣、创造方法。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楷书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美而行草书则是动态美,他们在艺术形式上各有特点,但又有内在进你的联系。
楷书成熟于魏晋鼎盛于唐代,而行草书也在楷书之前就在隶书的隶书的基础上初见端倪,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了古文字发现时期到了魏晋时代经过钟繇、王羲之这些书法大家的总结创新,使得楷书和行草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诞生的。应当说这三种书体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走到今天的,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最常用的书体,仍然具有很高的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这充分说明这三种书体承载着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而且在每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晋韵、唐法、宋意、明态,三种书体都都对历史做出了不同的哲学解释。
从艺术的品鉴上说,楷书——安静、庄重、规范、严谨;行书——灵动、多姿、生机勃勃;草书——奔放、热情、畅达。三种书体呈现出了三种生命状态,也从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博大精妙,同时三种书体互为渗透相互交融,楷书的严谨庄重里包含着生动和韵味,行书的灵动中也蕴含着楷书的严谨和草书的畅达,而草书更是具备楷书的谨严和行书的灵动,三种书体心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滋养。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小楷更是楷书成熟时期的传世经典;颜真卿唐楷博大雄浑而行书《祭侄稿》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张旭(颠张醉素)《古诗四帖》天马行空纵横捭阖而楷书《郎官石柱记》又是谨严妥帖,动静之间无不都能让我们叹服。
学好这三种书体除了上面的艺术价值外,还能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很大帮助,“字是人的脸面”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职员,楷书和行书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草书则可在业余时间里让你抒***怀畅叙幽情,中国人离不开汉字更离不开书法,更时时刻刻要用到“真行草”,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文化符号性格标签。
书法字体有“篆、隶、楷、行、草”之分。以楷、行、草来说,它们之间有很强的延续性,又有很大的区别。
打个浅显的比方,楷书好像慢走,行书恰似快步,草书犹如奔跑。
可见,楷书、行书、草书行笔的速度是不同的。学习时,最好先学楷书,熟悉字的间架结构;再学行书,加快书写速度;练练草书,体会畅快淋漓之感。这样由慢到快,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学起,逐步提高。不学走就学跑,那是要摔跤的,弄不好要从头再来,事倍功半。
从章法气韵上看,楷书如士兵方阵,行书如行云流水,草书如万书奔腾。楷书一笔一画清晰、端正,符合大众心理需要,容易被大众接受。有名的楷书四大家: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赵孟頫(赵体)。他们的楷书为后代无数书法爱好者喜爱,争相模仿,尤其是初学者的首选。行书、草书就不一样了,一个比一个简练,一个比一个抽象,可不是短时间能够读懂的,更别说模仿了。
所以说,楷书规矩而扑实,行书流畅而潇洒,草书奔放而豪迈。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需要世世代代传承、发扬和光大。让我们共同努力,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吧!
赵孟頫的楷书《胆巴碑》
王義之的行书《兰亭序》
怀素的草书《自叙贴》
楷书如立 行书如走 草书如飞 书法楷书如同人刚学走路 首先你要学会站立 行书就如同学会走路或者小跑 草书如飞 你可以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 笔如倒空翻 翻跟头 楷书就是基本功 基本功不扎实 行书就没力道 何谈起跳腾挪 所以先练好基本功 至关重要 草书更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没有人能一下子就可以起飞的
一、书法中楷行草书的区别。
楷书字形端正,结构严谨,书写速度相对于行书和草书来说会比较慢。
行书的书写速度比较快,结构源自楷书,寻求章法上的变化,作品看起来更灵动,神形兼备。实用性更强。
草书的书写速度相对较快,但是草书的草法要单独去记,比较麻烦,相当于要重新识字。但章法更加灵活,突出神韵,作品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二、学习书法的意义。
学习书法,对一个人的专注力,耐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对签字***的用处更大。
学习书法需要大量的练习。所以书法是实践的艺术,很有意义,但是如果没有苦练的话也就没有意义了。
颜体的字怎么感觉有点肥傻愣的意味?
颜体楷书如《颜家庙碑》,有国宝大熊猫那种天真、单纯、有些憨态。但颜体书法并不傻气,而是大气雄伟,有朴拙老辣之趣。
此碑结构外貌似《三国演义》里的张飞,虎背熊腰,有些粗鲁古板而实藏机灵。粗中有细。
在精神方面,像智勇双全的关羽那样有威风凛凛、忠肝义胆、光明正大之气。
《颜家庙碑》虽肥而不臃肿、有壮美之誉。由于他对章法和结构的空白分割巧妙处理,避免了臃肿,没有透气感的现象。具体处理方法是把字外的字距缩小,字距很密,把这些字外空白挤进字内去,使单字里中心空白增多,既厚重而又有透气感。一般大字的视觉冲击力较强,单字之间空白要少,整幅作品四周留白要少。
此碑用笔平和、结构端正。但通过结构上的一些倚侧处理和笔画的内在呼应处理,避免了呆板。在法度中有自由,有返朴归真之态。
此碑笔画看似简单,平铺直叙,其实它的笔法含金量很高,要达到有篆籀笔意的线质较难,要学篆书和隶书来煅炼这种线质,圆劲、古朴、老辣。
清代学人孙承泽书评:"鲁公忠孝植于天性,弹竭精力以书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己若显质之先人矣”。
《颜家庙碑》于公元780年7月立,现存西安碑林。是颜真卿为他父亲立的碑。主要是写的家族世系情况。
此碑方正博大、力拔千钧。横平竖直,有的竖画呈向内弧形。笔画的变化多。
一,一个字中,大多数笔画都有长度变化。例如下图中的"事"字,"里"字。横画较多但长度不一样。
我们印象里的颜真卿楷书的确是以肥美著称,但是真正的颜体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肥”,用一个“肥”字也难以概括颜体的特征,“肥”字在书法里也不是一个褒奖的形容词。
实际上颜体是被清代尤其是民国以来的书法家写肥了,造成我们印象里颜体楷书就是肥的,真正的颜体并不肥。
颜体气势开张,笔势外拓
颜体书法的用笔是区别于王羲之的内擫笔法的,他的竖画一般会向外扩张,叫外拓笔法,给人的感觉是端庄大气,气势雄强,比如他的《颜家庙碑》,笔画果断利索,并没有肥厚的意味,是最能代表大唐盛世的一种书法风格。
颜真卿《颜家庙碑》
肥而不腻,筋骨内含
他的最著名的楷书《颜勤礼碑》虽然也是外拓笔法,但更多的是端庄典雅之气,尤其是这个碑的前半段,笔画并不肥厚,反而很瘦劲,后半部分笔画粗重,但是筋骨内含,笔力雄强。
颜真卿《颜勤礼碑》
风格多样,变化无穷
颜真卿的楷书大概可分成两个阶段,40岁之前的楷书和40岁以后的楷书,他的前半生的楷书以《多宝塔碑》最为著名,结构非常的标准,类似于当时流行的写经体楷书。
他的后半生的楷书,虽然归为一个大的阶段,但是他的每一个帖一种风格,每个体的风格和格调都不相同,比如他的《大字麻姑仙坛记》和《颜勤礼碑》就有很大的区别,一个典雅一个老辣。
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记》
一碑一风格,内含的笔法却相通,只有***才能做到,我们现在很多人以简单的“肥”字去概括颜体书法的特征,实在是走错了方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种认识一定要及时的纠正,这种认识先入为主,很容易影响以后的书法学习。
这里折射、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读帖问题,就是读帖,特别是古代的碑刻书法字帖,要把历史或自然甚至人为对碑刻的破坏、风化侵蚀等原因。[_a***_]到了这一点,在读帖时减去自然破坏的因素去读帖,就不会产生傻愣的认识了,若说肥到有一点。
颜真卿晚年的书法其实是肥而不臃肿,肥在表,精巧在质,早期书法的底蕴并没有因年龄的原因而丧失。只是被那种篆籀气所掩盖而已。我们知道颜真卿晚年的书法一方面得以益于篆籀笔意,另一方还汲取了当时民间书法的一些元素。颜真卿晚年书法呈现出的那种端严朴茂敦厚之气,看似回归之魏晋书法的神韵,也有颜真卿人书具老的因素。
颜字雍容宽绰,似肥实劲,似浊实清,似拙实巧,纵横有象,低昂有态。
但写颜字须注意:颜楷古拙,雄浑大气,但由于其肥劲丰腴,学颜不当,十之八九易滑入臃肿一路。
故学颜须以中锋行笔,铺毫而书,则肥而有骨。学颜不难于劲挺,而难于沉涩。不难于雄浑,而难于淡古。不难于结密,而难于空灵。不难于丰肥,而难于清雄。
颜字易学难精。写颜字点画要有质感,尤其要注意虚处、不用力处、出锋处。
写颜字虽宜顶格写,字距行距皆密,但亦有错落之妙,于参差栉比中各尽字之姿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胖胖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胖胖的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