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草书行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字体草书行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草书字与字之间如何连接?
行草书不同于正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牵丝引带较多,字与字之间或连或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连接方式主要有:
1、一笔书
几个字或一行,一笔相连,一气哈成,浑然一体。最经典的作品是王献之的《中秋帖》,一笔而成,纵逸豪放。当然,此帖有人认为是米芾所摹。
2、实连
两个字之间,前字的末笔与后字的首笔,通过牵丝相连或直接连成一笔,这种单字的连接也称笔连。
这种连接中还有一些有趣的连接,如半字连、简笔连、借笔连、回笔连等。
3、勾挑呼应
两字的上下笔之间没有牵丝相连,而是通过勾挑呼应,这种连接也称意连。
意连主要靠用笔的折搭取势。收笔时回腕出锋为折,下笔吋逆势露锋为搭。一折一搭,自然呼应。
谢谢邀请。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粗浅的一点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指出!
行草书这个概念可以分为行书,草书,我们知道行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楷书的快写,就是连笔字,但是却能清楚地辨认字迹,是非常实用的书体。草书,是将汉字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我们通病说不认识的字就是草书,草书在生活中不常用,因为要是没有学习过草书是无法辨认的,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了。
问题中提到的行草书,那么就是行楷,行草当中的行草了,我们看一些书法作品,往往是行,草书混用,这样显得通篇作品行云流水,酣畅淋漓。那么行草书当中有些字是怎样连接的的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第一,笔连。在一篇作品中,往往是***用竖式书写,所以在一个字的最后一笔往往和下一个字的第一笔相连。
第二,意连。这个就是笔断意连了,就是笔画并没有实质性地连接,但是看起来却是相连的,这也是行草书显著特点。
第三,通篇连贯。只要做好了前面几点,这一点就是水到渠成了。
本人见识浅短,以上结论仅是个人推测,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评论指出!
我的头条号文章中,正在写关于笔法的 系列。大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详细的笔法知识,可以到我的动态中,文章栏里看《书法的核心——笔法系列》。今天就行草书的连接给大家讲一讲,行草书的连接。
行草书中的连接,分点画间的连接和上下字之间的连接。有形相连,有意相连。
形断意连,在行草书中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上乘的意境。行草书最最最忌讳的是强连。字势已尽,没有手段于尽处生时,最好的办法便是任其自然,重新开始。如果字势己无去路,非要与下字形形相接,以为这才叫“气势贯穿”,则大谬矣。
上字之终,即下字之始。不是非得形连贯在一起。如果没有超强的笔力,弯弯绕绕的连接,满纸春蚓秋蛇,这种恶俗之书,一定不能沾染。一旦染上,便终身为害。
学习书法也有几年了,说说自己的一些见解
书法各体在书写的时候,都讲究意,这是个很缥缈的说法,具象化就是气,笔与笔之间,字与字之间都要做到相连。所谓笔断意不断。这样写出来的才有灵气,有活力。
一副自己临帖的字和自己创作的字,放在一起,很明显就感觉到气感。
颜真卿,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那种大气磅礴,不是临摹出来的,而是内在的表现,人都说,颜体有浩然正气,多琢磨琢磨,找找感觉。
行草书字于字之间,如何连接,我觉得随其自然才是根本,前人的帖子有不连的,有半连不连的,有一列全连的,都是好作品,所以不应该有固定的标准,只能根据内容,字体,书写状态来决定
半连不连的
书法是艺术,艺术就不应该有固定的标准,美而不同方为艺术,千人一面那叫啥艺术?我们学帖就是要学习人家的法而不是面,这样才可能成就自己的书法之美…
在书法中,真、行、草、隶、篆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应该怎样排列?
篆到隶是没有争议的,草书行书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然后是楷书,那为什么把行书拍在楷书后面呢,其实不是没有道理,像隶书,在秦朝就出现了,但是在东汉才发展到高峰,才算一种成熟的书体,楷书同理。行书出现归出现,没有人重视跟发展,在当时并不能算作一种书体。
大家好,我是景行书苑。对于字体的发展和名称,虽然很多书法史的资料有阐述,可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我们现在往往谈到真草隶篆,这是早期的称呼,真一般指的是楷书。另有篆隶楷行草五体说法,有些朋友就认为是按照这个顺序发展的。其实,这些都是一些约定俗成的叫法,我认为可能是读起来顺口一些。
对于时间先后顺序,一般认为是篆隶草楷行。我的理解应该是草书与楷书差不多同时产生,这是草书早期是章草,楷书也是早期有些隶意的书体。
排个顺序篆书又有大小篆之分,从古到今应该是: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然后隶书发展为章草和魏晋楷书,再出现行书,章草继续发展到今草,楷书又发展到魏碑到唐楷。
对于书法史的发展我也是一知半解,在此就我的一点认识与大家交流,一起探讨,欢迎朋友们多多指教!
景行书苑旨在建立一个传承专业学习理念,展示景堂书法日课,分享文化艺术感悟的交流平台。我将始终秉持这一宗旨,努力把更多更好的临帖和创作作品展示给朋友们,坚持每日更新。欢迎关注景行书苑,欢迎点赞、评论、收藏、分享、转发,谢谢支持!
景行书苑设立“景行书友会”与“景行书学院”两个圈子,欢迎加入一起交流学习书法艺术,欢迎定制收藏景堂书法作品。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甲骨文,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发展中,书法艺术形成如下特点:其一,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后世的技法在此基础上虽有所丰富和变化,但不再有本质突破。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博大气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态,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为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唐代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楷书,我国书法艺术进入全盛时期。
宋以后,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文轻武,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
清代书家们将中国书法艺术两大传统较完整地开发出来,对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草书行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草书行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