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太复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太复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家见过欧阳询的行书吗?感觉如何?
欧阳询是我国唐代大书法家,以“欧楷”享誉海内,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他的楷书《九成宫》成为了历代学书者的楷模,很多人都知道他的楷书好,而他的行书在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很多后世的大书法家都曾学习过他的行书。他的行书代表作有《张翰帖》、《卜商贴》和《仲尼梦奠帖》等,而其中《张翰帖》更是被誉为天下十大行书的第七。欧阳询还传有一卷行书《千字文》,但有人疑其为后人集字书。
其中《卜商贴》是唐代的双沟廓填的摹本,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欧阳询的这部作品笔法像他的楷书一样严谨,而严谨之中又不失生动和险峻,点画起止和转折之处多用方笔。晚年的欧阳询将魏碑的用笔特点与二王的书风融为一体,这也是欧体的独到之处。
《仲尼梦奠帖》此贴是欧阳询代表作,此贴可能是欧阳询传世唯一行书真迹。虽然欧阳询学二王,但形成自己的特点。这幅作品与二王遒美健秀的用笔不同,用墨淡而不浓,退笔疾书,行笔流畅,转折字如,牵丝萦带脉络清晰,气势连贯疏密有度,清秀挺拔潇洒有致。明杨士奇曰:“比《梦奠帖》七十八字,***间绝无仅有希世宝也。”
《张翰帖》此贴是唐代的钩填本,此贴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宋徽宗题跋评价此贴“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这正是欧体行书的特点,了解这些对于我们学习欧阳询的行书非常有帮助。
此贴《行书千字文》用笔的特征与欧体十分相像,但后世多有怀疑,或是集字书。
提起欧阳询,学书法的都熟悉他是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的楷书写得好,这是没有争议的。古往今来很多练习书法的人都拿他的楷书做入门碑帖。 但是欧阳询的行书少有人热衷,这是为何?
我们来根据他的碑帖一探究竟,据目前我们所留下的欧阳询行书真迹共有四种,也就是“史事四帖”:《卜商帖》、《张翰帖》、《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欧阳询行书《张瀚帖》
四帖中,《卜商帖》是欧阳询手稿,行书中楷书味道偏重,字中折笔较多,同时又有草隶风味,由于廓填而显得有点写意不足,不过整体的风格还是比较厚重的。
相反,《张翰帖》中廓填比较精彩,行书味较浓,略有王羲之行书的遗风,有些许北朝碑刻的风味。《仲尼梦奠帖》是四帖中难度最大的,起笔、运笔、收笔都有许多动作,多自然流露,能充分表现欧阳询所创造的新笔法和新形势。
欧阳询行书《卜商帖》
《行书千字文》虽是墨迹但不能确定是不是欧亲笔书写,略有争议,但也可作为学习的范本。
欧阳询行书《仲尼梦奠帖》
不过现在南方很多的书法家都在学习欧阳询的行书,主要的原因是欧阳询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而他肯定是见过王羲之的真迹的,现在王羲之的真迹都没有了,他们希望从欧阳询的行书里面找到一点王羲之的笔法。
欧阳询的行书与楷书一样,都是书法爱好者临摹的对象,倍受喜爱,其行书解体取法二王一脉,与颜真卿、米芾等书法家的字形有所不同,欧阳询行书代表作《千字文》笔画刚劲有力,字形秀气,既有行书的洒脱又有楷书的严谨,是初学行书者不错的临帖选择,虽取法二王,但用笔较二王简单易懂,更能让学习者理解增加其信心,行书的学习同时又能对楷书的认知上有所帮助,达到楷书与行书的共同进步,对书法爱好者来说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对欧阳询行书抱有一种欣赏同时又要努力去学习的态度,欣赏它的美,努力去达到它的境界,我想这也是看过欧阳询行书的朋友们共同的感觉吧,奔放又不失严谨,清秀又不失刚劲。
歐陽詢的書法在唐四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他的楷書《九成宮》名氣最大,成為後人學習的經典法書。他自創的歐體學派與顏體、柳體和褚體皆不同,他是初唐時期最著名的書家,尤其㕥楷書傳世。縱觀他的行書同樣不失一代大家的風范,他的行書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為,應該介於亦行亦楷二者之間,我認為有㕥下個特點:1、布字謀篇舒朗。有云“密不透風,疏可走馬””說的就是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都留有一定的空間,而歐陽詢的行書正好契合上面的“疏可走馬”之詞。2、字的橫畫要比他的楷書《九成宮》裏字勢向右上傾斜更甚,就是右肩提高在3一6度之間,而不是一般說的橫斜2一5度,他敢於打破固有橫斜的模式和窠臼,與同代人有不一樣的思維。3、他的行書可以說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書,應該是“兼行兼楷”更准磪些。4、從行書的字裏行間處處顯示歐字的結字特點和用筆轉換的風格,不用注名,一看字就知道是歐字書法。以上是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評論。
欧阳询的行书:欧阳询曾记述古人逸传数种,被后人汇为一集,总称史事帖。据资料记载,《史事帖》原有十余帖,后逐渐散失。现存《张翰帖》、《梦奠帖》、《卜商帖》三种墨迹。称为《史事三帖》。这些都是行书。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别的。
这些帖,都是学习行书的珍贵资料。
最难写的字体排名?
在中文汉字中,最难写的字体排名很难确定,因为每个人的难度可能不同。然而,一些被认为比较难写的字体包括:「龘」、「齉」、「饕」、「鬱」、「鑫」等。这些字体的难度在于它们的结构复杂,需要细致的笔画和准确的字形。此外,一些古代字体如「篆书」和「隶书」也被认为难写,因为它们需要掌握特定的书写技巧和笔画顺序。总的来说,写字的难度取决于个人的书写能力和经验。
很难确定一个最难写的字体排名,因为每个人的书写技巧和喜好不同。但以下是一些被认为比较难写的字体:
1. 草书体:草书体是一种书写流畅、连笔多且形状复杂的汉字字体,要求对每一个笔画都有良好的掌握和组织能力。
2. 篆书体:篆书体是古代印章上常用的一种字体,形状刚硬,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和部首。
3. 隶书体:隶书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用于书写公文和官方文件,结构复杂,笔画变化多。
4. 细楷体:细楷体要求每一笔都要精细、匀称,尤其是一些花体字。
5. 字形异类:某些特殊的字体,如草体、艺术字等,由于变形较大,要求对字形形状有良好的感知和掌握能力。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认为比较难写的字体,对个体而言可能存在不同的难度。
书法楷书有的老师说从大写到小,那么行书呢?
书法楷书从大到小楷习练,那么行书呢?
对于楷书学习有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大字可以了掌结体的合度,并且笔画的用笔规律。小楷笔画纬度小,易掌握结构的铺就,以及对点画的运用适宜度更好驾驭。
那么行书体,大小皆有适宜,一般书写与原帖一样大的书体,容易掌握笔画的运用。在用笔变化尺寸有一个好的掌握。学行书,一定要有原帖的字体相似,初学是注重古人用笔的变化技巧,一字之内就有很多写法,不同的句读中就有连线或意连,贯性的笔意,承接上下,行书力究大小长短欹正,停驻顿挫的风姿。不可跑马亦不可正步。疾速急缓皆得宜章,贯穿气韵流通,墨色变化,使转幅度,以及达及情性的体现。有一定的的书写蜿蜒曲折有奇。
大字小字介入其中,楷则端倪,行之草意也具备。行与动,开与合,凝炼与简散,或多或少,皆有顺情势而运。
写行书放的开笔端,留得住笔端。蓄势待发而劲力现。归于平淡,云起伏,风跌宕,又有险峻笔墨。
写字,实际到了行书境界,有了少许情性所见,注重笔画庄重之度。方有飘逸,米芾意气行书,多有归正则晋法妍美。虽有狂放,笔致却又三之二的是规矩的晋(行书)法度。
习练中揣摩,体验。
楷书学习的一般过程是先写两寸左右的字,这是因为这样大小的字好掌握,练习起来难度小,经过不长时间的练习,就能能够顺利的完成笔画的书写,能够做到提的起来按的下去,等到书写速度和熟练程度有大幅提高了,就完成了第一步的控笔的训练,说明你可以基本控制住笔了。
但是,书法学习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中等字的练习只是基础,要提高书法水平就需要更加精准的控制力,更加需要开拓眼界,那就要向更高级经典作品的学习,什么是更高级的书法经典啊?林散之先生说楷书要学晋人小楷,启功先生推荐学习陈、隋时期的智永的真书千字文。
这些作品比唐楷要小一些,临习的时候要求自然更高。有些爱好者把字放大了练是不对的,方大看可以,是为了看清用笔方法,但是写必须接近原帖大小,因为笔法的变化是很微妙的,把字放大了写,行笔的速度、力度、转折、点画、提按都不对了,而精准学习恰恰学的就是这些,所以楷书要从大写到小。古人学写字也是从写大字开始,但是到了科举考试写的是正规小楷,写不好小字怎么行?
行书、草书学习情况复杂一些,一般人学行书都有一些楷书的底子,也就是经过了基本都控笔训练,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愚认为可以直接按照字帖原大或稍大一些临帖。但是要仔细读帖,看清[_a***_]和行笔方法,因为行草书出现比唐楷早,其用笔与结构与楷书特别是唐楷有很大差别,说实话唐楷已经把楷书发展到了极致,很多笔画严重违背自然行笔规律,有点反人类了。(智永千字文年代早一些相对好一些,可参考学习)行书入门最好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然后根据自己喜好再选宋四家,赵孟頫只能学尺牍信札,明代及明代以后的看看就行千万不要专门学,包括王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太复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太复杂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