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亢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亢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除了贾平凹、陈寅恪,历史上还有哪些特别容易读错的人名?
最近有个话题议论挺火,就是古诗词改字音的,说很多诗词句读音改了,不押韵了。比如最有名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有人就说这个ji(四声)改读qi(二声),这样确实不押韵了,读起来索然无味。然而这几天又有社科院专家说这个字本来就是念qi,不存在什么争议。反正在历史的演变中,很多字音都有了变化,特别是人物名字。
人物名字有念错有两种原因,一个就是生僻字,这个到还好说,因为生僻吗,反正平日里不常用到,见过一次查一下字典记下来就好了。可是有些字平日里经常看到,换在名字里字音就变了,按照今天发展的趋势,这些变音字很可能在将来都会变成统一的常见发音,不过这里现找几个说说。
比如古代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单于,有个出名的的叫做冒顿单于,具体什么发音呢,一个字一个字念(Maodundanyu),那显然不对,而是要念mo(四声)du(二声)chan(二声)yu(二声),这里面的道道,难以言表,只能说就规定这么发音。这种字也就这样了。
再比如说一个十分常见的字,任,作姓的时候读二声,这个很多人读错。我是在中学时候有个班主任姓这个姓,才知道这个读音的。比如著名的革命家任弼时,还有一个人物,就是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传说她的原名叫做任红昌。
这样与之类似的多音姓名字还有很多,有时候读书甚至平日生活里都会时不时碰到。不过,这还不算奇的,最令人称奇的是我们在翻译外国名人名字的时候,经常会有同音不同字或者同字不同音的情况,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人说老外名字不就是音译吗,凭什么一定要那个字,但实际上我们一旦一个外国名字定型后,就基本不会变。
比如说俄国著名生物学家,条件反射学说创始人巴甫洛夫,名字里有两个“fu”,这就很奇怪了,为啥要用两个不同字呢。相信很多人读的时候都会把fu读成一声,但如果看一下甫,它读音一个是三声fu,一个是做地名“pu”,并没有一声读音,那我们该怎么读呢。与之类似的还有说芥川龙之介,他是著名的日本***家,大名鼎鼎罗生门的创作者。我们一般读jie,两个都是四声,那为啥同一个音不能用同一个字去表示呢,而且芥还有一个发音是gai(四声)。这样的一个人名字里出现两个同音字,却用不同的字去代替,的确是比较奇怪,也许当年的翻译者出于某种考究才如此翻译的吧。
除了这种以为,还有几个好玩的,我可以说几个名字薄伽丘,伽利略,伽罗瓦,一个是著名意大利文学家,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一个是著名意大利科学家,近代科学的鼻祖,一个是著名法国数学家,天才中的天才。这里面薄伽丘(Bojiaqiu),其实可以发bo这个音的汉字很多,用于翻译的也不少,比如说伯,但这里偏偏选了薄这个多音字以至于一开始见到这个名字就感到挺别扭。
至于后面两个就更有意思了,伽利略念jia这个都没什么问题,可是伽罗瓦通常情况下却念ga(一声),这就很好玩了。更妙的是伽这个字一般在国内用到与梵文佛家相关的时候都念qie(二声),比如大名鼎鼎的关羽,后来逐步演绎成伽蓝菩萨,这里就念“qie",这样的多音字在不同名字里的不同变化简直绝了,我们就靠硬背把它们记下来。
关于名字读音的问题,如果想全部搞清楚那是很难的,因为这里面的读音变化大多数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也不牵扯理解不理解的事情。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了解正确读音以后背下来,并且期待以后不要再有随便的改动了。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容易读错的人名太多了,数也数不清。时间越古老,奇葩姓名越多,就越容易读错,有的甚至被以讹传讹,读错的人多了,错的也便成了对的。
女娲,补天造人之神,音nǚ wā,不是“女蜗”。
颛顼,黄帝之孙,音zhuān xū,不是“瑞项”。
嫘祖,发明养蚕的神,音léi,不是“螺”。
鲧,大禹的父亲,音gǔn,不是“系”。
皋陶,大禹的大臣,音gao yáo,不是“陶”。
妺喜,夏桀的王后,音mò xǐ,不是“妹喜”。
老聃,即著名思想家老子,音lǎo dān,不是“老耳”。
伯嚭:春秋吴国大臣,嚭,音pǐ,不是“喜”。
石蜡,春秋卫国大臣,音shí què,不是shí là。
题主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贾平凹是合适的,因为“凹”字系多音字,其一为嗷,其二为洼,贾平凹的“凹”应取第二个读音。名从主便,这事儿由他自己说了算。
但陈寅恪就不一样了。“恪”字只有一个读音,即客,不可能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个名人的方言土语就保留一个异读,谁也不应该有这么大面子。否则即墨的“墨”为什么不读成“米”?所有即墨人都这么读。事实上,陈寅恪本人生前也曾经表示过,就应该读成“克”。
附:容易读错的古人名
1、燧人氏:燧,音suì,相传燧人氏曾“钻木取火”。
2、伏羲氏:羲,音xī,相传伏羲氏曾教人结网、捕兽、***等。
3、仓颉:颉,音jié,相传他创造了文字。
4、嫘祖:嫘,音léi,人们把养蚕、缫丝的发明归功于嫘祖,奉她为“先蚕”。
5、鲧:鲧,音gǔn,传说尧曾命鲧治水,结果失败,又命他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6、宋襄公:襄,音xiāng,春秋时五霸之一。
7、齐桓公:桓,音huán,春秋时五霸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亢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亢的草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