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钢笔行书字体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钢笔行书字体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定论为天下第一行书,那为什么有人更喜欢他的其他作品?
你所说的‘’更喜欢‘’王羲之其它作品,不喜欢《兰亭序》,我这里就分析一下学习书法的人为什么不喜欢《兰亭序》的原因,也就知道了大家为什么更喜欢王羲之别的作品的道理。
一,《兰亭序》的笔法,复杂到什么程度呢?复杂到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没有一笔是相同的。
二《兰亭序》的笔画,不管大小长短,没有一笔是几何学意义上的直的;
《兰亭序》从头至尾,没有任何一个笔画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相同的笔画的形态都不同,即笔画都不是以一种造型重复出现;
就一个小小的‘’点‘’这个笔画,从头至尾都没有一个相同的,更不要说20个之字的不同了。
三,《兰亭序》的章法,核心难点是从头至尾的每一个字都不平正。即使看起来很平稳的字,如果画上方格往字上面套,肯定会发现有一个笔画写出了格外,但在我们的观感上,基本感觉不到。通篇的字都不平正,但在人的观感上,一点都不觉得不平正,反而显得平和安静。
纵上,这是一种高难,极难。
就是再喜欢,皇冠上的明珠,不是想摘就能摘到的。
答案来了,不是大家不喜欢《兰亭序》,而是太喜欢,但难追求。王羲之手札,刻帖多的是,非要追求那么髙冷的《兰亭序》,不划算。
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以及王羲之确立书圣地位,都与李世民的推崇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唐代收集了很多王羲之的作品,我们可以想象到,那个时期,一定是王羲之书法最为集中的时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举国上下,学王盛行。再加“萧翼赚兰亭““兰亭陪葬“等等,使得兰亭多了一些***色彩。
不仅如此,当时还有许多王羲之作品的衍生品,比如各种王羲之作品的摹本,以及多种集王羲之字的作品。我们所见到的王羲之《兰亭序》,就是当时的摹本,现今所见有虞世南的摹本,冯承素的摹本,褚遂良的摹本。虽是摹本,也一定带有时代的书风。这就造成了王羲之法帖之间用笔差异还是很大的。
唐朝时期书法用笔要比王羲之所处的晋代要丰富,比如王羲之的《姨母帖》,用笔较圆,没有冯承素模《兰亭序》那么讲究用笔锋体现映带。从书法发现规律来看,《姨母帖》应该更接近当时的风格,相较于之前是妍美的,但相较于后代,还是稍显质朴的。其他如《平安帖》等,也是如此,用笔较《兰亭序》要简练爽快。可以说,王羲之的一些信札所体现的晋代风流蕴藉,要比《兰亭序》更加充分。
再者,王羲之虽然行书成就最高,但还有小楷、草书传世,尤其是草书《十七帖》,更是草书的经典之作,历代奉为圭皋。王羲之的多种风格,都是经典,可以选择的多,所以对《兰亭序》与王羲之其他作品有不同认识也很正常了。
关于《兰亭序》为什么被定论为天下第一行书,本人在“《兰亭序》真的是王羲之书法的最好水平吗?为什么《兰亭序》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一文中已作了回答,同时提及《兰亭序》存在的不足或缺憾之处。
由于每个人的书法水平不同,鉴赏角度各异,所以,对同一位书法家的不同作品的喜好程度,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看法,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比如,很多人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但也有人更喜欢他的尺牍信札,如快雪时晴帖、平安帖等等。
当然,王羲之的尺牍信札作品也有它的优点和缺憾。优点之一,尺牍信札多数是有人物对象、用于沟通交流、带有情感色彩的实用性书信,当这种情感流露于笔端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好感。其次,尺牍信札大都是跨字体的,比如行楷或行草等,而跨字体的创作,对书者来说,更具自主性和表现空间,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多种字体的优势,让画面布局更加自由灵动,更加自然甜美,所以尺牍作品为很多书法爱好者所喜爱。
至于现存王羲之尺牍信札的缺憾,也是明显的,一是真迹难寻,二是年代久远破损较多,三是内容完整的作品很少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钢笔行书字体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钢笔行书字体鼠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