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每天练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每天练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行书可以一开始就临赵孟頫《洛神赋》等行书字帖吗?还是一定要从临《圣教序》开始?
既然已到了学习行书阶段,那肯定是有一定楷书的基础了。不然无论学习任何一家,都会有一股“野气”。
学习行书最好还是首选“墨迹”本,其次才是取法高低的问题。根据古今书家经验:大都依次以元、宋、唐、晋、魏为取法顺序。绝少以明清书家为宗法对象的。
元只有一家可宗法,即赵孟頫。且墨迹本众多精良。
宋有“宋四家”,但历来书家只是多临米、苏;多读黄、蔡。
唐的行书取法有些复杂。个人面目鲜明、流派众多是其难点。历代以学《圣教》的态,取李邕的势为多。
六朝是行书取法的终点。不仅钟、王,几乎家家都可宗法,且不脱王氏书法体系。只是以求不同的“韵态”而已。
总结下来回答问题:学赵孟頫是首选;但不一定从小行楷《洛神赋》入手。可先临《前.后赤壁》☞《闲居》等赋后,再上手《圣教》;学赵孟頫要学其骨势,不要重其丰腴;学《圣教》不要学其“瘦硬”,要重“韵态”。此为个人浅识,以供参考!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初学行书,既不赞成学习《洛神赋》,也不赞成学习《圣教序》。
理由是:
对初学来说,这刚好是两个大坑。
《洛神赋》是赵孟頫的名作,但不是其代表作。调子太平,几乎没有节奏,字形大小正侧变化也微乎其微。
赵孟頫《洛神赋》局部
但凡名家的大件作品,尤其是长卷,一般来说,很少有写的特别出色的。因为要考虑通篇的前后一致,协调统一。大篇文章一次性抄写成,就不能任性放胆写,多大的家都一样。比较一下宋元明米芾,苏轼,赵孟頫等人的行书作品,大件都显得相对拘谨,而手札,短文绝大多数则写的极为精彩。
赵孟頫的字,总体上来说调子文雅平正,精微精准。看笔法不难,但字法的机巧微妙变化,极难。且只适宜写小字,一放大那种华滋温润的感觉就没有了。
现代的书法表现形式,又是以大字为主。即使专写小字,把握不好,极易写的又软又俗。观察一下当代写字的,赵体行书写的好的,几乎没有见过,就是这个原因。因此,赵孟頫行书基本上不适宜初学。
赵孟頫是一剂治疗粗糙荒率的良药,但那是写到一定程度后出现问题时的事,是后话。
谢邀。这个没有规定。我认为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人法帖。今人用笔失误较多,刚开始莫选今人的字。尽量选择体态变化丰富,用笔提按自然,粗细变化微妙,用墨燥润处理合宜的字帖。你所提到赵孟頫《洛神赋》,集字《圣教序》,都是佳帖。先练哪一帖都可。行书临帖虽则有练结字技巧方面的要求,但主要是练习用笔,锻炼驾驭毛笔的能力。能随心所欲的写出自己所想要的笔画是临帖的主要目的。因为你最终是要写出自己独具风格的字,所以亦步亦趋的练习方法最终还是要舍弃的。要有蜜蜂***花的精神,集众妙为我所用。
学行书,临《洛神赋》还是临《圣教序》,其实都有道理。但我更赞成圣教。
赵孟頫是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书家,他简化了王羲之的笔法,让王字变得易学,从《洛神赋》从手学行书当然不错。
而《圣教序》是集的王羲之的字,虽然行气上有些问题,但《圣教序》胜在字数多,相当于一个王羲之的“字库”,学习行书,直接取法“书圣”无疑l是最好的选择。
但学习《圣教序》一定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同时临习王羲之的其他经典手札作品。圣教因是集字,连贯性稍差,而其手札正好可弥补这一缺点。
我的看法您同意否?
提供我的几位恩师的观点吧,就简单叙述,不作评论,以敬恩师。
第一种,从集王圣教序,或书谱。
我当时是从圣教开始的,一段时间后,易出现呆板的现象。
而其他书友从书谱入手的,比学圣教的更有书写性,对于各种笔法也掌握的丰富而精准。
第二种,从赵孟頫的真草千字文入手。
赵的真草千字文,真书流畅妍美,笔法一窥即知,况赵的结字平稳,点画精到,对于打基础还是不错的。
第三种,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理由同上。
书法,行书初学什么体好?当代大家是谁?著名的教材?
不叫行书初学什么体,应初学那一家行书比较准确,书分五体,楷、行、草、隶、篆。这要根据个人喜欢来定,不能一概而论。我个人认为可以练练王字圣教序,碑体刚劲有力,字多让学习者能全面掌握行书的牵引,映带之法。之后在练练宋四家,明清各家,反复学习必有收获。学书颜真卿也是必学的。总之取法名碑帖,收获尽在心。
首先多看看古代名家的行书字体有没有喜欢的,有喜欢的练着越练越喜欢,这个很重要,不要临摹现代的一些书法家 我是美术专业的也有书法课,我们书法老师推荐的是米芾的字帖 你可以参考下,如果有老师教可以听听他的推荐,如果没有可以去网络上,或者B站上多找些资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每天练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每天练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