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隶书楷书过渡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隶书楷书过渡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隶书算不算正楷?
我们现在都说学习书法要从楷书开始,甚至有时候辨别一个人的书法水平,也总要以其书写楷书的功底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但我们大部分人所谓的“楷书”,还是以“唐楷”形式进行划定的。楷书”这个名称,历史上主要有三个意思
01、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一时代的规范字而言,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篆书、隶书乃至草书都可以称之为楷书,有其具有法度,可作为楷式、模范的书法的意思。卫恒《四体书势》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这里是指八分(隶书)为楷。又说:“伯英下笔必为楷”,则是指草书为楷。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楷无定名,不独正书当之。汉北海敬王睦善史书,世以为楷,是大篆可谓楷也。”这是称大篆为楷。
02隶书。东汉末年蔡瑁《劝学篇》:“上谷次仲,初变古形”。《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王愔《古今文字志目》:“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张怀瓘《书断·八分》:“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隶不能生八分矣。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清刘熙载《艺概》:“‘卫恒言王次仲始作楷法’,指八分也。”这里将隶书专指楷书。
03则是指正楷字,即指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楷书。“楷书”一词作为汉字的重要字体名称,较早见于王献之的外甥羊欣的《***古来能书人名》:“(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汉魏宫馆宝器,皆是诞手写。”韦诞是三国魏时著名书法家。启功也说:“楷这一形容词当作独立书体的专名,则是晋代以后的事。”这种说法和羊欣提出楷书概念的时间基本相符。
楷书在历史上开始称为“真书”、“正书”。宋以后,“楷书”就成为我们所说的楷书的专称了,并一直沿用至今。从楷书初始被称做“真书”、“正书”就可以看出,这种书体方正端齐,有别于长纵形的小篆和横扁形的隶书(八分),是为正体,可做楷式,且多用于题勒、刻石、碑铭诸类,是极为正式的,又都是给人看的,所以楷书更注重供人欣赏,孙过庭高度概括为“隶欲精而密”,给人点画精致、结构严密,体式雍和的享受。
从上述名称可以看出,楷书是一种规范的、端正的、成熟的书体。
隶书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而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即钢笔字。
楷书的特征点画齐备,楷书的点画有点、横、竖、撇、捺、提(挑)、折、钩八种;结字方整,一般认为,中国文字是“方块字”;章法和谐,章法也称布局,结众画为一字,曰结体,结众字为一体,则为布局。
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楷书变隶书的变化?
楷书是由隶书(草隶)演变而成的,据史书记载,楷书由东汉的王次仲所创造,但是书法史上未见有王次仲楷书作品传世,现存最早的楷书作品是三国时期魏国钟繇的《力命表》,《宣示表》,《还示表》等,都是小楷,其楷书字体扁平,有的方折圆转,有波桀,很明显有隶书特征。
隶书取横势,起笔藏锋,收笔回锋,且主横蚕头燕尾,有圆笔和方笔两种;而楷书起笔顺势而下,圆转变方折,主横不带燕尾等这些变化,使结体和用笔简化,提高了书写速度,也是汉字书写由繁变简的大趋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隶书楷书过渡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隶书楷书过渡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