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褚体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褚体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学习褚遂良楷书的同时学习赵孟頫的行书可以吗?
既然你学习了褚遂良的楷书,就应该坚持不懈专精一体。,不要加学赵孟頫的书法。
学习书法切忌朝三暮四,喜新厌旧。中国近代大书法家白蕉说选帖子就象是婚姻大事,要自己做主。一旦选中某一书体,就要一辈子学习,研究。孙过庭书谱中说:锺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意思是说,锺繇的楷书写的好,人称楷祖,张芝草书写的妙,人称草圣,都是因为他们专精一体,所以才能达到绝妙的境界。
古人主张专精一体,是有道理的。另外,人的精力有限,一会儿学这个体,一会学那种体,最后那种体也学不好,这和狗熊掰棒子是一个道理。
褚遂良的楷书,在唐楷中别具一格,他用笔讲究提按,线条灵动,结字俊美。褚遂良书法的代表作是他58岁所作的雁塔圣教序,还有倪宽赞,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等。他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稍有差别。总体而言,褚遂良书法是端庄而秀丽,流畅而凝重, 直率而多姿。褚遂良的楷书是中国最传统,最经典的古法帖之一。学习禇遂良的书法是楷书学习者最正确的选择。过去书法界学习褚遂良书法者並不多。这几年增加了。特别是中书协的书法大赛里,入展的褚遂良楷书作品多起来了。
学习褚遂良的书法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现存褚遂良的书法帖子多。上边提到的雁塔圣教序,倪宽赞,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之外,还有伊阙佛龛碑等。褚遂良书法留给当代人的帖子多,字数多,这也是学习其它的帖子无法比拟的。比如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人的真迹帖子是陆基的平复帖,一共80余字,想全面系统的学习陆基的书法,那是很困难的。
另外,学习某个帖子如达到精熟程度,是需要时间的,没有三五年是不行的。因为你要把帖子上的字都熟记在心,写出作品一定要学谁象谁。果真如此,加入省市级书协,已经八九不离十了。如果你的目标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那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一般的讲,学习书法应唐宋入手,此时你就应该上溯魏晋,追求更高的意境。目前,你正在学习褚遂良的字,如还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千万不要同时也学别的字体。
谢谢大家的回答!我本人现在正在练习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算起来也有一年多了,但是写着写着,忽然发现自己的行书风格也变了。于是一惊,遂百度褚遂良的行书细品,看看是不是自己能喜欢的那种,结果发现褚体行书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大概有《枯树赋》、《褚摹兰亭》、《临王献之飞鸟帖》、《文皇哀册》、《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等,其中还有临摹本,发现与自己的行书路子不同,所以一直很苦脑。急切渴望能找到适合自己行书路子的古碑帖。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书架中翻出了一本《赵孟順书法集》当时顺手翻了翻,猛然发现我现在写得行书与赵孟頫的行书“很像”呀!其实几年前我曾练过赵的字,只是练着练着又放弃了。如今一门心思研究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所以把之前学赵的事给忘记了。如今发现真是如获至宝,于是就盘算着楷书学褚遂良的,行书学赵孟頫的,又一想,是不是自己头脑发热一时兴起才如此的?过了三分钟热度会不会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乎就把这个问题拿出来了,大家可以各抒己见,不喜勿喷,谢谢大家!
在学习褚遂良楷书的同时学习赵孟頫的书法,我认为是可以的。
首先,任何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法帖都可以穿插练习。如果所学习的碑帖风格相近,就不用考虑转换风格的问题,练习起来就不存在过渡的困难。如果二者之间不是一种风格,则会起到融会贯通,相得益彰之效,但前提是临习第一种风格的碑帖要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换帖。
其次,无论褚遂良还是赵孟頫都是中国楷书书法的***级书法家,二人的书法在笔法上都是王羲之一派,有相似之处,临习二人的碑帖应该没有代沟。
第三,褚遂良的书法成就也很高,在某些方面甚至不逊赵孟頫,我一直感觉“中国楷书四大家”前三位都是唐代的,里边应该有褚遂良,而不是元代的赵孟頫。也许是因为褚遂良的楷书作品留存后世不多,其代表作《雁塔圣教序》又多带行楷笔意,不够端庄,没有更突出的特色吧。
当然可以,还可以更多字帖放在一起临习,求同存异、提高认知能力。比如二王加褚遂良加智永,褚遂良加欧阳询加柳公权加颜真卿早期楷书,褚遂良加赵孟頫加智永加董其昌等,会发现细微的地方都有着很多的共同点的。
褚体与颜体对比?
颜真卿和褚遂良的楷书分别被称为颜体和褚体。
颜体楷书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褚体楷书笔画纤细而俊秀,用笔方圆兼备,或者方而带出棱角,或者婉转圆润,并参入隶书舒展的笔法、行书优美的笔势,流畅轻松活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褚体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褚体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