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松风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松风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朝历代书法家的《千字文》,你最喜欢哪位的?
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时期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梁武帝(502一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一千个不重复汉字,命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斐然。
傳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书论。
傳山所书《隶书千字文》,(见下图)。融大篆、小篆、金文古隶于一炉,用隶法写出来,字形古雅奇特,天真质朴。
历代书家都爱写千字文,我现存的千字文字帖中有赵佶瘦金体千字文,和赵孟頫为袁桷書千字文,前者是早年学画工笔画时购买,以为有利于练勾线,现年令大了,对这种个性过于强烈,笔迹瘦劲又锋芒毕露的字兴趣大減,而赵孟頫行书帖常翻不厌。赵孟頫平生爱写千字文,曾一次奉诏书千字文十七册,还曾两天里写出六体千字文,行书"赵孟頫为袁桷书千字文"是为同官好友袁桷书写,后为和珅所有,和.珅权势顶峰时将帖镌刻拓印分众大臣,他死后被抄家,拓本流传极少,成親王存的拓本后为近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收藏,朱之子安徽大学朱陈教授将帖交安徽美术出版社92年影印出版,我当时见到喜欢购了一本,价仅3元2角。
在头条中数次见过转发的此帖,感觉尚不够清楚,今我以手机按帖翻拍,供喜爱此帖的书友参考。
历朝历代书法家的《千字文》,我最推怀素《小草千字文》。
怀素,十岁出家为僧,少时在经禅之暇,就爱好书法。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唐代文献中记载“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二是自成一家的风格,如“驰骋于绳墨之外”的《自叙帖》。
三是平淡稳健的书风,如“谨于法度,出入规矩”的《小草千字文》。
怀素《草书〈千字文〉》为怀素晚年(799年)所书,绢本墨迹,末有“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于零陵书,时年六十有三”署款。此帖共84行,1045字,人称小字贞元本,于右任曾跋“此为素师晚年最佳之作”,并有一字一金之誉,故又名“千金帖”。真迹五代藏于南唐李氏,宋代曾入内府,明代为文徵明所藏,并刻入《停云馆帖》,清乾隆时毕沅摹刻于《经训堂帖》,至清末归释六舟所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一反怀素早年骤雨疾风大草之意,全以中锋含蓄而出,圆起圆收,古法严谨,精气内敛。元鲜于枢《论草帖》有“怀素守法,特多古意”之论。
感谢题主邀请!
梁朝的散骑侍朗周兴嗣所作的《千字文》,据我所知,可以说是历朝历代的书法名家写过并传之于世最多的一本字帖!
说实话,凡是叫得上名字的书写者,我大都很喜欢!😄
最为有名的,应该算是智永的《真草千字文》,
一是因为年代较早的一个版本,二是智永师承王羲之,真《真草千字文》的用笔结字都是二王一路,对后人学习二王是一个不错的借鉴!
说完智永,来说一下赵孟頫!
老赵就更不客气了,一出手就将《千字文》的“楷行草”三个字体全写出来。赵孟頫虽说也是二王一路的书风,但是与智永的风格又不尽相同。
赵孟頫的《楷行草千字文》对后人学习赵体字或二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有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也是一个知名度不小的范本。(传说这个是赝品,这里且不论其是真是***,反正写得很好!)
怀素的《大,小草千字文》,虽然草书我不懂,但笔画的跌宕起伏,使转转换,还是让我看得如痴如醉!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 千字文,是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周兴嗣受梁武帝之命编纂,作为儿童启蒙的读物,相当于现在的教课书。梁武帝粉王羲之,责令从偶像的书法作品集里选取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四字一组的韵文,要求顺口好记。周氏成文后条理清晰,文***好,就传开了,那年代没啥读物,这就成了经典。
作为教材,散落于民间的《千字文》千千万,而历代读书人,得空就抄的不在少数,皇帝抄大臣抄,和尚有闲工夫,抄得更猛,智永和尚一气抄了800本,逢着寺庙就送一本。流传下来的版本就很多:此外,唐代欧阳询用行书抄,颜真卿用楷书抄,怀素用草书抄,赵佶抄,赵构抄,赵孟頫抄,文征明抄,数量之多举不过来。
上面说过,千字文是作为教材普及的,在教育孩子认字的同时,辅以了解世间万物,以及他们变化的规律,说白了就是多掌握文化知识。书法家抄写的目的,有另外一个用意,让孩子们读记时顺带练练字,一箭三雕,是谓文化传承。
从使用角度看,数体并置的千字文版本,工于布局,状若棋子,大小统一,行列对称,类同工具书字典,功能性虽强,但艺术鉴赏性会逊色。而用一种书体抄写下来,节奏合谐,气息贯通,文书俱佳,更能体现书者性情,个人还是更喜欢这类的千字文作品。
黄庭坚《松风阁诗》的艺术感与《寒食诗》的艺术感相比,谁更胜一筹?
黄字开张,大刀阔斧,长枪大戟。苏字普茂,用墨丰富,字形内检。各有各的风***,都是为后人学习书法打开两扇不同的窗户,至于你喜欢在哪个窗户眺望远方还得看个人的爱好了。
这个还真没有达到评论两位大家的资格,一个是师,一个是徒,两个内容都是诗书贴,按我肤浅的认知应该是苏轼的寒食诗贴略胜一筹。其实两人都不错,不然怎么会在北宋被称作"苏黄"呢?
《松风阁诗》给人气壮山河的气势,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世人评其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被评为天下第九
而《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是诗情,画意,书景,三位一体之做,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个人的理解审美看法不同,评其优劣也自然不同,但是我个人认为
《寒食帖》艺术性要比《松风阁》艺术性高
三大行书,代表着三个艺术历史的高峰期,它代表着那个时期艺术性最高的作品,这是后人所评价的,也是经过历史的考验的,苏轼与黄庭坚处于同一时期,但是《松风阁》并没有被评为天下第三。
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朝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但又各有其鲜明的个性。
黄庭坚曾经嘲笑苏轼的书法,说是“踏死蛤蟆”,点画结体扁得难看。苏轼反击说,你的书法好看吗?就像“死蛇挂树”!点画拉得长长的就好看吗?
愚以为他们的书法都是富于创造性的书法,戴着书写的镣铐跳舞,用书法表达情感却又不违背书写的本质,和今天一味抒情一味表达甚至表演的“现代书法”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不管怎样写,是在书写,不像“现代书法”在画画,在表演,在行为艺术。
至于两个人的高低,其实早有定论,苏轼的行书天下第三。黄庭坚虽然好虽然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唯一,但进不了前三。
苏轼父子兄弟俱唐宋八大家,他的书法,有着更高和更多的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松风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松风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