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相互关照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相互关照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第一句里的“黄”字,有一个点很特别,这是笔误还是巧妙安排?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第一句里的‘黄’字,有一个点绿特别,这是笔误还是巧妙安排?
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翻来覆去的看,也没有看出有哪一个很特别的‘点’。十亿里马君,我眼拙,能不能告诉我哪一个‘点’很特别?
里面的左右对应点,也是同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其实就是从王羲之那里继承下来的。在王羲之《兰亭序》中,这样的写法比比皆是。
特别的那个点应该是左点,因为正常来讲两点的起笔都应该在田的下面,左点的起笔却往左移了很多。这应该是欧阳询巧妙安排的,因为田左边一竖写的比较长,整个突出来占了左点的位置(田的左下方);还有就是田上宽下窄,如果左点依然点在田的左下方,会显得特别挤,整个字就会往左倾斜。
欧阳询书唐代的著名书法家,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楷书,尤其以他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最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喜欢,现在欧体楷书也是书法的热门书体。
但其实欧阳询的行书写的也非常好,还有行书的真迹传世,比如他的行书《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卜商帖》等等。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
现在南方不少的书法家学习欧阳询的行书,他们认为欧阳询直接接触过大量的王羲之的真迹,而现在王羲之的真迹全部失传了,只有唐代人的摹本了,而欧阳询作为王羲之的粉丝,又见过大量的王羲之的真迹,他的行书真迹是值得参考的。或许还真能够从欧阳询的行书里找到一些王羲之的痕迹。
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
我仔细看了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并没有发现第一个“黄”字的点有什么特别的,这个“黄”字一共有两个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并不是笔误,作者也没有刻意的安排。
欧阳询《千字文》里面的黄字
同样,其它地方也出现了很多一样的点,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觉得可能是题主理解问题的方向不一样。
王羲之《圣教序》里面的黄字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个黄字和王羲之《圣教序》里的黄字还是很像的,尤其是最后两点,你觉得呢?
谢邀。欧阳询笔法属二王系列,有继承也有发展。对古法与书家个别字的书写方法不必深究,也许因为书写习惯而成,也许居于个性化的文字理解。古碑帖有很多碑别字,约定俗成是一种文化习性。可依照不同的场合展现书家的个性文字。但不是所谓的创新,要有法可依。一己之见,谬误请见谅。
在书法中,可以根据艺术需要调整笔画位置,变化笔画长短,甚至改变字的结构、增减字的笔画。
欧阳询《千字文》中的“黄”并无不妥,它是在寻求一种平衡。
上半部写得开张,下半部过于收缩,则显得头重脚轻。
又或上半部过于倾斜,则要考虑后面用一笔扳正。
“黄”字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王羲之丶王献之、赵孟頫等,都用类似方法处理过“黄”字。
上面讲过,在书法中,只要需要,可以改变汉字结构。比如“峰”“松”“柳”等字,可以将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这种方式,在古人书法中比比皆是。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学行书十个月,大家看下写的怎么样?
看字体感觉写的很好!
如果***用《潘氏分步摹临法》练习,会提高质量与效率十倍以上,绝不是戏言。例如:照着写二十遍,不如用摹帖法描写一两遍。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潘氏分步摹临法
其实,临帖方法有十余种,功能与用途各有独到之处,需根据要解决的具体技法问题正确选用……不管哪种方法,目的都是熟练笔法、字法。
实验证明,单纯依靠照着字帖写,而且把原帖字体放大几倍,这种硬性模仿的作法是不科学的,工差大、效率低、进展慢……
书写技法、训练方法是永恒的主题,书法实验优为重要,凡事不要凭空想象……
以上是我的学习心得,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想了解更多的练字方法问题,请关注我,翻阅之前发布的相关信息。我的抖音、火山、西瓜里面有小***,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支持!
密切关注书法与写字教育发展动态,潜心专注书写技艺方面的课题研究,努力推广实用型硬笔书写技法,做有良心的书法家 ——潘茂生•寄语
我是“快乐书法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看了题主的临作,你学行书王羲之《圣教序》十个月,笔法、结构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一方面体现出进步神速,一方面说明下了一番大功夫。就这件作品需要解决的问题,说说我的看法。
《圣教序》是集字帖。集字帖的通病:
1、章法简单,没有节奏。传统书法章法中,所要表现出的收放,聚散、疏密,连续书写等等关系无法表现出来;
2、字形大小基本一样。而字法方面的长短,宽窄、顾盼,正侧、向背,开合,粗细,轻重,曲直,错位,纵横等等复杂对比关系虽然有所体现,但很难自然、恰适完全的表现出来。
上述各种对比关系,恰恰是行草书技法的主要载体。对比关系每缺少一种,作品的表现力就少一分。基本都取消了,作品就没有多少表现力了。
其原因,主要是怀仁在集字时,要考虑通篇章法的协调性。因此在字形选择上,就只能选取王羲之书法中大小基本一样,字形变化不大的同一类型的字。
书法理论界有个基本共识:《圣教序》仅适合学习字法,即结构造型。
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怎样将楷书转化为行书?
以斜取正,楷字讲字形方正,把楷字,笔划写斜点,比喻一横,稍向上倾斜,这样字形更生动灵活。
笔断意连,加快书写速度,加强楷字的笔划连贯流畅。
随形就势,不必继续像楷字那样起笔分明,可以在一笔结束,随即入下一笔,这样字形更紧凑。
加强变化,不必再继续点划棱角分明,比如点撇捺可随机不区分使用,不必严分,按字的灵动需求***用。
临习名家行书帖,建议习《兰亭序》,必定受益匪浅!
怎样将楷书转化为行书?
以斜取正,楷字讲字形方正,把楷字,笔划写斜点,比喻一横,稍向上倾斜,这样字形更生动灵活。
笔断意连,加快书写速度,加强楷字的笔划连贯流畅。
随形就势,不必继续像楷字那样起笔分明,可以在一笔结束,随即入下一笔,这样字形更紧凑。
加强变化,不必再继续点划棱角分明,比如点撇捺可随机不区分使用,不必严分,按字的灵动需求***用。
临习名家行书帖,建议习《兰亭序》,必定受益匪浅!
书法节奏感对于书法有什么重要性?
节奏是音乐的术语,而书法是无声的音乐。书法的节奏感,赋予了书法以生命力的动感,传达给人一种情感的意趣。
第一、线条的表达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有刚有柔,刚时沉着挺拔,柔时圆转遒丽。书法的节奏感,可以通过线条的变化来表现,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在提按、使转的过程中,使线条轻盈灵动,姿态飘逸,赋予动感的变化。
第二、笔法的表达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 笔有方圆,锋有中、侧、藏、露、顺、逆。而每一笔都包含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基本动作。是方起还是圆起,是方收还是圆收,是藏锋还是露锋,行笔是徐还是疾,不同的配合,产生不同的节奏。书法的节奏就是在起、行、收和提按、使转之间交替配合出现的。
第三、章法的表达
书法的节奏,除了用线条组成的单个字来表达,也从字组或整幅字的章法来感受。字与字之前的气脉相连,行与行之前的相互关照,通篇章法的虚实相应。这些,都是表达书法节奏感的要素。
第四、墨法的表达
节奏至于书法就像音乐一样!
一个动听乐章一定有一个鲜明的节奏,哪里需要强音哪里需要轻音,四分之三拍是强弱弱,四分之二拍是强弱强弱,这样,我们才能更快地把握好一首音乐的脉络。
书法的强音是按,轻音是提,提按的交错编织了一篇节奏明快的书法,体现在书写上尤为精彩,起伏跌宕,时快时慢,是舞蹈,是音乐,也是诗歌!书写的是文字,也是浪漫情怀,亦或是雄浑轩昂的理想抱负!
书法不能一味地快,也不可只有慢,一味地快就失去了舒展,也没有了顿挫,而只有慢则笔力羸弱,萎靡无神!书法高超的人不用看书法人书写就能在你作品里读出书法节奏来,而水平欠佳者不能,那是因为书法的节奏需要精湛的笔法技能才能书写出来,也只有书法技能高超者才能读出书法的节奏!
学书法绝对不能忽视书法节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相互关照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相互关照行书字体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