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与草书字体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与草书字体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一般分为哪几种?
谈到我们中国的书法,我们就会想到书法的字体。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书法里有五种字体,那就是:篆、隶、楷、行、草。这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五种字体的演变,是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来进行的。事实上,文字演变的情况,远比此复杂得多。正如隶书不是在小篆之后才出现的一样,草书也不是在行书之后才出现的。作为一种特定字体的草书,大约是在汉代出现的,是隶书连笔的一种快写。草之本意是草创、草率、草稿,也是初步的、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在此,我想介绍的草书就是指的书法艺术中的草书。从狭义讲,指书写上有一定规范法度并能自成体系的草写汉字。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草书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省简、笔画连贯,书写流畅迅速,但不易识别。草书历代能书者,章草有崔瑗、杜度,;今草有张芝、二王;狂草有张旭、怀素。
一、章草。章草从汉隶演变而来,我们从汉木简中,可以看出,它多以隶书的架势和简捷草率的笔法,虽笔画有些连缀萦带,结构中又简化,但每字都不相连属,收笔还带有雁尾似的上挑这些都是保留了汉隶的某些法式,它是由汉隶的草书写法经过艺术加工,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和艺术价值的书体。
二、今草。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楷书发展来的一种草体。去掉了章草带有隶意的挑势、捺笔,使笔画之间的萦带加强了。
三、狂草。狂草是最恣肆豪放的草书。它渊源于今草,也可以说它是今草中一个以狂放为特点的艺术流派。狂草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奔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草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此外,还介绍一下“标准草书”。标准草书是近人于右任主持创造的。他于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草书社,***海内外专家,根据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原则,制定“标准草书”。于右任认为历史上有三系草书,即章草、今草、狂草,故标准草书又称第四种草书。
草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到一定时期而产生的一种快速便捷书体。唐张怀瓘《书断》云:“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草书一般具有结构简省,笔画牵连,上下呼应连贯,笔意奔放等特点。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草书始于汉初,最初是隶书的草写,即为“草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章草”。有人说“章草”是汉章帝所创,得名于汉章帝命大臣杜度用这种字体写奏章。还有人说“章草”得名于汉元帝时的书法家史游用这种字体书写《急就草》。
“章草”在汉代十分普及,用笔结字还保留隶书的遗韵,字的最后一笔有波磔,字形扁方,结体简约,虽有牵丝映带,但字字独立。
也称小草,独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来的。到了汉未,出了个大书法家张芝,他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借,成为“今草”。可以说张芝乃“今草”之祖。从整体上看,今草虽偶有牵连,但大多字字独立;在用笔方面,完全去掉了章草中的波磔,结体由章草的扁方趋于长方。
也叫大草,连绵草。到了唐代,张旭、怀素,将“今草”字的放纵开张,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飞扬,这就产生了“狂草”。可以说张旭、怀素乃“狂草”之祖。狂草字中的连线和笔画并无多大的区别,打破了字独立的界线,往往几个字、甚至整行一笔写成。用笔更加自由,线条更具抽象性,从而更富有表现力。
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草书始于汉初。汉代著名的草书家有史游、杜度、崔瑗、张芝等,其中以张芝最富盛名,被后人称为“草圣”。他的代表作品有《八月帖》、《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秋凉平善帖》等。
草书到了魏晋有了新的发展。由于今草的成熟,这一时期的草书大家由王羲之、王献之、索靖、陆机等,成就最大的是二王父子。王羲之的草书平淡冲和,典雅飘逸。传世草书以《十七帖》最为著名。王献之草书线条劲利,姿态潇洒,欹侧跌宕。著名作品有《鸭头丸帖》、《送梨帖》等。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一、章草
章草名称的来历: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因《急就章》中有个"章"字,所以名称章草。
章草是隶书的快写、草化的结果。从出土资料上分析,始于民间。有的风格平和、有的风格谨严、有的风格豪放不拘。
章草的特征是字字独立不相连,字形扁方,仍有隶意。传世名作有史游《急就章》、索靖《出师表》、皇象《急就章》等章草作品。
(王羲之豹如帖)
二、今草
今草比章草书写更快捷洒脱。字的方形变为圆形,把波挑笔画改为收笔,字与字之间有牵丝连绵。呼应感强。
(王羲之十七帖)
三、狂草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随着书体的演进,草书可以分为章草(隶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三类。
1、隶草
关于草书的起源有种种说法,但一致认为它与隶书同时产生,工整地楷写即为隶书,急速地草写即为章草,这一点可从《居延汉简》中得到印证。
2、今草
今草是从章草衍进而成的。它与章草的不同处是:章草还保留着隶书的“尾巴”,而今草已完全去掉隶书的“雁尾”笔法,结体也由扁方趋于长方,横势改为纵势,字与字之间也偶相连续,打破了章草每个字不相连续的规矩。
3、狂草
狂草即大草。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与《大草千字文》,不仅是字大字小之别,更主要的是大草比小草更加纵逸奔放。大草用笔流畅跌宕、笔势驰聚,字与字多连绵,即使不是笔笔连续,却也笔断意连、一气呵成。其运动感与节奏感都极强,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
草书一般分为三种:章草、大草(也叫狂草)、小草(也称今草)。
章草是由隶书演变过来的,可以简单的看作是隶书的快写字体。其笔法带有隶意,结字取横式,最后一笔***用波捺笔,风格比较典雅朴实。
狂草是草书字体中最为放纵的一种,也称为“大草”,它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
图片:唐代 怀素《自叙帖》
小草也称为“今草”,开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据传小草字体是东汉张芝所创,因此世称张芝为"草圣"。小草以王羲之的《十七帖》最为著名,是历代草书之绝品,对后世影响极大。
草书中大草和小草的字形有区别吗?
1、小草:
小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
脱胎于章草/隶草,减去章草的泼挑,增加单字内部的连带和上下字的呼应,但字与字之间基本上不太牵连,各字大小不太悬殊,俗称【独草】。典型作品如东晋王羲之《十七帖》、唐孙过庭《书谱》等。
2、大草:
大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脱胎于小草,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小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
总结:相对来说,小草偏于闲适、优雅,大草则极尽变化、纵逸之能事,偏于豪放、恣肆。
脱胎于小草,增强了用笔的连绵纵逸,加大了上下字之间的牵连以及整篇的呼应、变化,将创造和作品的节奏感、写意性、层次性推向极致。
它们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一种为喝酒四分而书写的。小草适应隶书向楷,可以随心所欲。闲暇之余看心情可以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
●大草属于喝酒八分后的一种非常自由发挥。草书中最自由自在的一种,基于小草而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圆润狂放多变,在小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
●最近一段时间,在家待着小玩了一下。
知足常乐于湖北钟祥市2020.2.10日
我把大草比喻为踩钢丝。它们都是动态平衡,运动中寻找平衡,当然技巧也得掌握,基本功也得扎实,更重的是因字赋形,随势应变。常见展览体忸怩作态,设计字势摆荡,谁见过踩钢丝是按设计好的动作表演?不掉下来才怪。古代草书大家也是尽兴而为,不会刻意为之,无意于佳乃佳言不虚也。高手打破平衡找平衡,俞险绝俞精彩。
小草,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国书法》草书艺术的教科书。
大草,是成熟的小草,章草,类行书,通过《中国书法》艺术家们的高度艺术个性表现提升,形成的中国书法艺术作品。(但是:她除了超级的艺术审美观赏,她依然具有可读性,可知性。一定比例的常规楷书,行书,小草,章草,而非不可识,甚至乱造,烂写。)。
一般意义上同,我们理解大草与小草的区别主要是指草的程度,即放纵程度的差别。从书法发展史来看,小草脱胎于章草、隶草,减去章草的波挑,增加单字内部的连带和上下字的呼应,但字与字之间基本上不太牵连,各字大小不太悬殊,俗称“独草”。典型作品如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等。大草则是脱胎于小草,是小草的发展,其增强了用笔的连绵纵逸,加大了上下字之间的牵连以及整篇的呼应、变化,将创造和作品的节奏感、写意性、层次性推向极致。所以,相对而言,小草偏于闲适、优雅,大草则极尽变化、纵逸之能事,偏于豪放、恣肆。典型的大草书家如唐代张旭、怀素,宋代黄山谷,明末清初的王铎、傅山,现代毛泽东、林散之等。
从用笔调锋的区别上来看,小草是停下来调锋,大草则是在笔的运动中调锋。小草是单点发力,大草是连续发力。大草的运笔要顺一点,弱化发力点,增加拉线的使用。比如孙过庭的《书谱》就是单点发力,王铎的大草则是线发力,是一组线。小草的用笔,中锋比较多,比较峻挺。大草的用笔,侧锋比较多,书写时要铺开毫,舒展一些、张扬一点,要写出彩带的感觉。在选笔上,小草宜用短锋,大草则用长锋更妙。
从用笔的节奏来看,小草的节奏是“哒、哒、哒”。也就是弹跳用笔。二王就是用手腕、手指发力。又如《书谱》的节奏,偶尔有一些连绵,但主要的是点的节奏。而王铎的大草则是线发力,是一组线,主要用手臂走直线或者走弧线,字与字之间的节奏是连绵不断的,有时一口气写十多字不断笔,是长气。
从书法线质的角度来看,小草是直线多,方切笔多,方折多。大草是弧线多,圆转多,适合长气。当然在大草和小草中间有时也会相互夹杂,圆中有方,方中见圆,这样才会体现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苏东坡的书法观与米芾的书法观有何不同?二人谁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更大?
谢谢你的提问。米芾与苏轼可谓忘年之交。
苏轼要比米芾大16岁,出名也早,米芾久闻苏轼大名,第一次到汴京,首先四处打听苏轼,看见苏轼的书法,也崇拜不已,连忙临摹。
米芾31岁那一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贬官在黄州,米芾去拜访苏轼。后来,苏轼回到汴京,与李公麟、苏轼、米芾一起雅集,可谓历史上文人的盛事。
米芾多次与苏轼讨论书法,苏轼指点他要学习魏晋书法。
但是在书法上,米芾应该是术有专攻,所以,他的书法要更胜一筹。
米芾曾经说过自己与苏轼书法的不同。他说,苏轼画字,我刷字。
其实,米芾把他和苏轼的书法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米芾的刷字,其实就是用笔放得开,所以,他能做到“八面出锋”,笔法章法有一种汪洋恣肆的潇洒与超脱。
而苏轼就没有那样放得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与草书字体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与草书字体特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