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隶书字体楷书教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隶书字体楷书教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隶楷,用楷书笔法写隶书可以吗?
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 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中提到:“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此名隶楷。”
不可以,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而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用楷书写隶书,失去了古味。
练习楷书的过程中,可否间歇性插入练习隶书?为什么?
练习楷书的时候,隶书,行书,魏碑都要学点。否则楷书很快就遇到瓶颈了。
楷书也不能只学一种,欧颜柳赵看到有兴趣的都可以尝试一下。
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要求,接触的多了,对出帖形成个人风格很有好处。
单一的学一个字体,很容易把字写的很死板。学楷书的同时,最好再同时练练行书,这样的话,很容易能体会到笔法的连贯性好书写感。
总之,涉猎的越多,越容易把握到每一种字体的特色。以后再要进一步提升,针对性的单独精临一下就可以了!
以上都是我平时练习的一些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书法,专家们总是强调要取法高古,要有古意。什么是高古,什么是古意,其实就是有篆隶意味。
书法的发展,先有篆书,再有隶书,而后才有草行楷。所以,书法上有种说法,篆书是根,隶书、楷书是枝干,行书、草书是叶。
学习楷书,要从唐楷入手,因为它将各种规律总结得很全面,点画都有严格规定,学习起来有法可循,更容易上手。
但学习唐楷后,要想在楷书上有更***展,则要学习魏晋楷书,向钟王求韵味。
作为楷书之祖,钟繇的楷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点画富有趣味,具有很浓重的隶意,古意盎然。
而要写出这种古意,不学隶书,隶意又从何而来呢?
这是从楷书的学习方法上讲,必须要学习隶书。此外,从增强学习兴趣上讲,几种书体穿插学习,也可降低学习的枯燥感,让学习变得有趣。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如果要写好楷书,中锋行笔是必须掌握的,练习一些篆隶的写法,对体会藏锋和中锋行笔是很有意义的。个人觉得想学好楷书,先学篆隶为好,如果嫌麻烦,可以篆隶只选一体进行练习。如果对字体要求不高,只为写着玩,可以忽略。
可以。
各种书体穿插着按排学习,是一个不错的方案。正如学校里上课的学生,第一节上语文课,第2节上数学课……这样会降低疲劳,提高兴趣,增加效率。
练书法也是这样,学习楷书,也穿插着学隶书,是可取的拙排。
如果说,我要把楷书学好了,再来学隶书,那你什么时候才算学好?恐怕隶书就学不成了。
以前也读到过,大概是宋朝的某个名人(记不清是谁了),就是今天写这种字体,明天写那种字题。所以还种交替安排的学书方法,还是有先例的呢。
书法高手是怎样写楷书的?
楷书高手写楷书,一般情况下都有非常扎实的深入的传统楷书基本功,注意不是深厚而是深入,即是深入到经典楷书某一家的神髓之境,而不是仅仅的简单的掌握了书法的点画笔法结构章法的技法,而是得其神,然后而能化古为我,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但有不失师法对象的神髓。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书法家教少但不是没有。笼统来说,一些较有影响的书法大家基本上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成为一名书法家的必备条件之一。楷书高手的楷书,以翰墨书道的理解认识,约略要符合这样几点特征。
一楷书法度严谨。从点画、结构、笔法、章法,一点一画无论法度森严,无不师出有源。如启功、卢中南和田英章等。
二是熟,也就是技法精熟,能够随心所欲驾驭技法为我所用,并能够达到表达自己审美和性情的境地。如孙伯翔和孙松的魏碑书法。
三是食古复能化古为我,有自己的书法风格。如以上所举现代较为著名的书法家。严格意义说,包括沈鹏的楷书书法。为什么要把沈鹏先生的楷书罗列呢,从因为从表面上看沈鹏的楷书有些拙,但拙而不稚,非常古拙厚重。主要与其取法有关。
虽然现在很多的书法家认为楷书很基础,是初学者学习了,他们认为行草书才是高级的书法艺术,楷书不值得一提,楷书缺少变化太过于凭证,不能够体现书法家的个性。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楷书是衡量一个书法家重要的标准,如果一个书法家楷书写的很好,其它的书体未必就写的好,而一个书法家连楷书都写不好,其它的字体肯定也写的不怎么养。
这个就像练习武术要扎马步一样,能够把马步扎好,未必武功高强,但是如果连马步也扎不稳,和谈武功啊,尤其是对于小楷的练习,是衡量一个书法家重要的标准,能够把小楷写的又高古又有精气神的书法家,他的其它的书体肯定写的也不俗。
那么高手写楷书应该是怎样的呢?
1、我觉得取法高古是第一位的,就是你学习的字帖一定要是古代的经典,不要写现代人的字帖,对于楷书来说,最少也要去学习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字帖,唐代的碑刻、隋碑、魏碑、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都可以。
2、高手写楷书的第二个特点是能够灵活的书写,不死板,在楷书里融入行书的用笔,而且书写的速度很快,其书写的速度和我们今天用钢笔写字的速度差不多,甚至还要快,比如赵孟頫的就是就是这样的,据说赵孟頫一天能够写一万个字,我是不信的,后来见的多了,才觉得是可信的。
3、高手写楷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平中见奇,这也是楷书里最难的一招,我们知道楷书之所以叫楷书就是因为它平正,但是高手就是能够在平淡中写出趣味来。这样的书法家当今也有,但是古代最多。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
书法高手的书法特点往往具有如下几个:
1.笔画灵动有力
笔画的灵动与有力并不矛盾,可以同时追求灵动的同时,并不丧失笔画的力量。
2.结构严谨协调
严谨是指的每一个字内笔画之间的特征,比例大致相同与固定。
协调就是指一个字内笔画之间相互不冲突,不打架,相互避让!
中国书法发展的脉络至汉末才有楷书的雏形,到了三国时期钟繇将隶书的形态加以变化,代圆为方笔法也丰富了许多,遂演化为楷书。楷书发展到唐代为鼎盛时期,名家巨匠辈出灿烂辉煌!所以学习楷书即可取法晋人亦可学习唐人。建议初学者小楷学习钟繇,二王;大楷学习欧颜柳虞褚皆可。学习中体会用笔,用墨的技巧和章法布局五年之内即可初见成效!
写楷书最忌讳什么呢?不是写的不整齐,不是写的不工整,而是最忌讳写的太板滞。馆阁体可以说是非常标准的楷书,可为何不招待见呢?就是太呆板,缺少变化,缺少灵动。
这两天在看启功先生临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就很受启发。启功先生的很多楷书,用笔多少都带有行书的笔意,点画之间有着非常强烈的呼应关系,有的是虚连、有的是笔断意连。这种用笔我们在赵孟頫的楷书当中也发现存在着,他们强化了这种用笔。
而一般人写楷书为何容易写的板滞呢,因为我们初学书法大多数学的是唐代的碑版楷书,碑版楷书因为是经过刻刀的二次加工,因此很多毛笔用笔的细节会损失。很多人临摹唐楷就很容易陷入这种一笔一画的楷书当中,笔画之间缺少联系,给人的感觉就容易板滞。
启功先生的楷书,在临摹的时候就“透过刀锋看笔锋”,放弃了单纯地追求形似,更加注重书写时候的笔势,不被古人点画形态所囿,行笔非常的流畅,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书写的状态。这样写出来的楷书,就会有一种“动感”,能体会到书写时行笔的“节奏感”。
赵孟頫《妙严寺记》
孙过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初学书法者但求平正,高手是能险绝,但复归平正,也就是于平正之中见险绝。在这一点上,那些书法大家们都是高手。
例如上边的这个“致”,我们平常看到的印刷体就是紫色的那个“致”,规规矩矩的。而再看看柳公权、欧阳询和赵孟頫这三大高手的写法,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扛肩非常的大,而且三人似乎是说好的一样,扛肩的角度几乎一致。
成人练习书法应该先练隶书还是先练楷书?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汉字的演变过程为:甲骨文 —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你可以从源头顺流而下练习,也可以溯流而上究其根本。正如吃甘蔗,可以从根到尖,也可从尖到根。虽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历代都不乏成功的例子。
这个没有限制。看你的兴趣爱好。喜欢隶书,先练隶书,喜欢楷书,就练楷书。如果都喜欢,一起练习也没有问题。
书法学习,不论其出发点是什么,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把字写好。有人认为隶书的出现早于楷书,所以练习书法就要先从隶书开始。这是一种偏见。练好隶书,不意味着就能写好楷书。写好楷书,也不意味着可以写好隶书。但作为基础入门,这两种书体对训练对毛笔的掌控,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
初学者可以在这两种书体中任选一种。通过练习基本的笔画,认识每个点画的起笔方法,[_a***_]技巧。训练手的稳定性。学会各种笔法的运用,为进一步练习行草书打牢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隶书字体楷书教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隶书字体楷书教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