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隶意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行书隶意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草情隶意该怎么理解?
个人觉得楷书草情应该是把楷书写的快一些,这样就不是真正的楷书了,因为速度的加快就加入了行书、草书的用笔方法,这就叫楷书草情吧。有点牵强,抱歉了。至于隶意,我不敢说,谢谢!
友好。问:楷书草情隶意什么意思?个人觉得楷书是指书法之根,书正也。草情隶意的主诣,草书是一种独到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相结合统一的一种表现形式。隶意指的合,平,园而运势笔划之精到。无论古代章草或今日狂草书法,书法者没有情感注入到每个字里行间去,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是没有生灵感的。情,意,合相接,正是古代习书者的中肯之道。
楷书草情隶意与汉字的演变发展进程密切关联,秦汉时期篆书简而从约,笔法在中锋为主的基础上加入藏逆波磔,结字取势趋方。为楷书出现奠定和结构和笔法基础。稍后时期,在隶书的发展演进中又派生出古草,章草,出现方圆顿挫用笔,字型取纵势,笔法结体进一步向楷书迈进,至晋钟、张、羲、献日臻完善,唐达巅峰!因此楷书兼具草情隶意亦属血脉相连,自然而然了。
楷书出现在隶书和草书中间阶段,自然带有两者的特征。现代人一般人很难写出那种草情隶意来,二者结合的写法我想应是起笔、收笔用草书的劲道飘逸,行笔用隶书的浑厚端正吧。
写草书主要是一种心的意境,运笔就是一挥而就、酣畅流利,隶书大体来讲就是蝉头燕尾,隶书的笔画就正好有些顺通草书,两者互有关联,两者互用,使的草书写起来非常的顺畅、犹如笔走龙蛇、行云流水一般,也就是说为何初学草书者,都需要学些隶书就是这个原因。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孙晓云不会写隶书书法?她的草书水平到了哪个境界?
分两个方面回答作者:
第一,不会隶书很正常。书法史上没有几个人是所有书体都精通的,有精通的都是千百年中的翘楚了。
第二,孙晓云的书法境界还是比较高的。至少是知名人物里面还能好好写字的书法家了。而且还提出了捻管笔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因此,个人认为孙主席的书法水平还是很高的。
个人意见:***不一定写最好,要懂什麼叫书写,什麼叫书法,才不會误道,国人就被当代书協误道帶坏,他自己都不懂什麼叫书法。小楷,小行,小篆,汉简,这是文人,书家必写,只能称书写,这称书法吗?古人留下来不是全部都叫书法,只能说墨宝。有固定笔法都不能称书法,只有书写。书法:同样規格同样內容您來表現,笔意.墨韻、章法表现美感,这才称書法。
当代书家五体全精的基本上没有。孙***比较擅长行草小品。其它书体一般般,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各体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深入临帖,研帖。特别是楷书更难超越和突破,所以好多书家都不愿写楷书就是这个道理。不然出来的东西就是不入流的自由体,最终丢的是自己的脸。专业书家起马要精一体会三体。
其实中国书法和好多传统艺术一样,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传统艺术不景气没突破是因为创新不够,其实是继承的不够。百年老店不是天天创新而是一样东西做的好,它才坚持下来。盲目创新,以奇、丑、怪为突破,才会导致这门本来已经成熟的经典艺术被人们所抛弃。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不会写隶书,草书境界不一定写不来,因为楷书隶书皆为正书,具备八法之基础。
没有见到米芾的隶书作品,而行草写的令人咋舌。孙晓云楷书为最,行草亦乃不赖。虽然不见隶书作品,不一定写不出隶书,一如米芾,不见隶书作,而同样在行草作品可见隶意的笔画渊源。同样道理,孙晓云笔意依然如此。仅仅是笔墨內质不是那么轻易看出。需要知其所以然,而懂每一位书家的基础内涵。
由此可见,浅显谈孙晓云的行草好到哪里去?
只有凭着书法爱好者的直觉,说良心话,行草写的比较顺眼,且有二王的韵致,及米芾的洒脱意。唯有不羁放纵稍有差些。笔意属中庸而夺绳墨严谨。
孙晓云书墨个性的园囿,准则是严谨不脱古法,渐有新意,在中规中矩中继承,在不断完善中完备自己的书法风貌。
浅见,实属个人见解。
顺祝孙晓云新任书协***。
书法讲究师承,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是谁传授的?
启蒙老师是卫夫人,和,钟繇,传受楷,行,草书,成为书圣,得益于二位启蒙老师,传受以外。他有天赋,加上后天勤奋刻苦,好学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最终成为中华书法史上的书圣。。
从汉字的发展演变来看,魏晋时期是五体兼备,日趋完善的时代,“书圣”王羲之就是在这个时代的宠儿。
▲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整体来说,他的书法学习之路,是在博***众长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创新。
具体来说,王羲之的书学历程大致可分为第三个阶段:幼时师从卫夫人;青少年时师从叔父王廙;之后博***众长,追本溯源,增损古法,开创“今体”。
南朝宋羊欣在《***古来能书人名》中记载:“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而王羲之自己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里也记载:“予少学卫夫人”。
依此推断,王羲之少年时书法的启蒙老师是卫夫人。卫夫人以正书见长,善钟法,所以王羲之少年时跟卫夫人学习的,大概就是钟繇一派的楷书。
▲ 王羲之《黄庭经》
据南朝齐王僧虔《论书》记载,后来王羲之随叔父王廙渡江,十余年后,王羲之二十岁时,王廙去世。这段时间,王羲之是随王廙学习书法的。王廙善楷书、行书、草书等,在东晋早期较有影响,王羲之也跟随学习了各书体。
王羲之学书法,主要得益于这两个人!
王羲之的老师,在传言之中只有一个卫夫人。
其实在魏晋这种时代,家族凝聚力非常强,书法笔法也都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授的。
即使是卫夫人,也是王羲之的近亲。
当然卫夫人只是教了王羲之楷书,王羲之的楷书一部分从卫夫人来,一部分从钟繇。
但是王羲之的行草笔法,也就是对书法史有“变革”影响的行草书,其实主要得益于这二人。
第一个叔父王导,魏晋的名臣。
其实很多字,王羲之几乎没有改变,这也印证了当时传的是笔法,书法也只是一种实用性的工具,个人风格这种偏艺术审美的角度,还不是那么受人重视。
还有一个人,就是第一代草圣张芝,这是一个神奇的人物,是把章法化为“今草”的开端人物,也是大草和狂草的第一代开创者。
张芝字中还有隶意,但是到了王羲之,就不明显了。
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是卫铄。卫铄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书法家之一。
卫铄(公元二七二――公元三九四年),字茂漪,东晋河东安邑人。是当时著名书法家卫恒的侄女。后来嫁给汝阴太守李矩为妻,史称“卫夫人”。在书法上,她擅长隶、正、行三体。据《古今传授笔法人名》记载,她的书法师承钟繇,然后又传给了王羲之。
卫铄的书法高雅清新,穆若清风。书法理论也有极高的造诣。相传《笔阵图》一篇,就是她对书法实践的总结。
相传王羲之师从卫铄学习,十二岁那年,王義之偷偷地读了他父亲藏在枕头里的《笔说》,后来“不期盈月,书便大进”。当卫铄再次看到王羲之书迹后,便对太常王策说:“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志成之智。”并流着泪说“此子必蔽吾名。”当王羲之结婚生养王献之后,卫铄还在王献之五岁那年写了《大雅吟》赠给王献之,对于书法的新苗,倾注了无限的厚爱。
王羲之除了跟随卫铄学习之外,他正书师钟繇,草书学张芝,并且博***众长,精研体势。最后终于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因此,被后人尊为“书圣”。
(下图:1、卫铄 2、卫铄书法作品 3、王羲之)
王羲之学习书法,主要是得益于卫夫人和钟繇。
卫夫人教了王羲之楷书,王羲之的楷书一部分从卫夫人来,一部分从钟繇。
王羲之的行草笔法,也就是对书法史有“变革”影响的行草书,在其自学篆书和学习卫夫人、钟繇楷书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别开生面,终于成为书圣。
王羲之行书字帖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早期有一件《姨母帖》传世。帖中前两行笔画粗重朴拙,虽作行书结构,笔势并不连贯,运笔较为迟缓,具有浓郁的隶意。后面四行,行笔稍快,出现欹侧的姿态,象“奈何”“顿首”这类书信常用语,还写成了简略的草体。通观整幅作品,前后的笔调有些不协调不通融,显然不是他翻新出奇之前的行书作品。但“母哀”“不自胜”等字的形态表露出新妍的端倪。
《姨母帖》
王羲之行书的成熟作品《兰亭序》,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声誉显赫,几乎没有一件书法名作能与之媲美。
《兰亭序》
属于《兰亭序》这一类风格样式的行书作品,还有《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极寒帖》、《官奴帖》、《省书增感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隶意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隶意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