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简繁行书字体转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简繁行书字体转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结字变化的原理,变某一字形,应该如何去变化,其原理是什么?
行书结字的变化,实质是不同于楷书的结构之处,其目的是增强行书的流动感、节奏感、灵活性,增加矛盾对比,依我的经验,通常是根据以下几种原理去变化,下面一一解说并举例说明:
楷书当中追求笔画均匀,疏密合理,而在行书当中这强调疏密对比,往往将一些均匀的笔画加大疏密对比关系,如《晋 · 王羲之 · 丧乱帖》“当”字。
汉字的笔画,长短不一,但是在楷书当中,那一笔长,那一笔短,那一笔收,那一笔放,相对来说是固定的;但是在行书当中,为了追求变化和动感,可以更加自由地加大收放对比关系。如《元 · 赵孟頫 · 杜甫秋兴诗》“年”字:
楷书的笔画强调均匀,除非像颜真卿《颜勤礼碑》这样的帖,轻重变化大;但是在行书当中,轻重对比关系显得更加随意和任性,可以根据书写的需要进行调整,没有定法。如《宋 · 吴说 · 下车帖》“顿”字。
楷书当中,合体字中本来一些部件是平行或者高低一致的,行书当中为了追求变化和动感,可以打破平行一致的结构,变成错落之势,甚至发生位移,反而更加好看。如《宋 · 苏轼 · 黄州寒食诗帖》“破”字的高低错落之势。
写字一定要有变化,尤其是行书。有人说,写行书就如叠罗汉,有站的有卧的有伸脚的有抓耳的,各具形态。
行书结字的变化,无非就是通过改变笔画的角度、位置,来让“站着的”变成“卧着的”,让“伸脚的”变成“抓耳的”。
一个字中各个笔画切忌向一个方向倾斜,以“武”字为例,将“止”与挑画适当改变角度,就可变化出很多不同的写法。
这是造型艺术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让字形呈现三七或四六的不对称的结构。
以“實”字为例,“宀”上的点不放在正中,而是偏右,以避免呆板。
对于左右结构的字,可以略微调整两部分的角度,让二者既险绝又呼应。
米芾是结字的高手,以“张”字为例,他就写出了各种不同的味道。
对于上下结构的字,则是改变两部分的角度。以“章”字为例,下面两个都是苏轼写的,但看起来就不一样。
改变一个字中某个偏旁部首的正常位置,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以“渭”为例,颜真卿将“月”右移并形成倾斜之势,在险中求平。
行书结字变化的原理,变某一字形,应该如何去变化,其原理是什么?你的这个问题所牵扯到的内容比较广泛。我就单独从一个点来进行表达下个人的一种看法以供参考。
我们都知道,所谓楷书它其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笔画独立。也就是说楷书字体中每一个笔画都是单独书写而成的,并没有跟其他的笔画产生联系。但是,这一种对楷书字体笔画的描述只浅显的。实际上楷书的书写,我们从表面上来看它们是笔画独立,而实质上在书写的过程中,每一个楷书字体中的笔画与之前以及之后的笔画之间是存在着一种呼应,或者我们可以将这一种现象称为“笔势”。而行书结字变化的原理就是将楷书中的这一种笔画之间的呼应,通过合理的一种书写表现将它体现出来。
图片:霄鹏硬笔楷书
行书中将楷书笔势具现出来,一般有牵丝或者实连这两种主要表现手法。当然还有少部分的汉字可以通过改变笔顺的书写来进行。但是这一种情况并非主流。
图片:张秀硬笔行书
因此关于你的这个问题,我个人还是建议你多花时间将楷书的笔画之间的呼应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可以通过学习行书基础的笔画变化,如此结合来进行行书方面的研习。如此便可进一步的深入体会行书结字变化。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源于隶书,萌于东汉,形成于魏晋,在东晋时趋于成熟。苏轼曾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行书书写简约流畅,易识,易学,最为实用。
行书可分为三大系,及二王系,颜体系和魏碑系,行书大多书家都以其为摹本,用于临习创作。
行书的结字,其创作时各种风格都有,但结字都有规律可循的,它大致可分为四点:一,创作时最忌每字大小划一,字无明显变化,这就无任何艺术性可言了。
二,行书书写时可有连丝呼应, 表现在结字时就是省了笔画,但每字的趣味性则增强了。三,疏密有序,书写作品时应当有疏有密,譬免字字平均分布,这样作品才能有神***。四,字同则需变,就是说一篇作品如出现相同的字时,则要有变化,不可书写相同。
以上所书为个人之理解,仅供大家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简繁行书字体转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简繁行书字体转换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