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于右任行书字体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于右任行书字体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于右任书法属于哪派?
于右任(1879年5月8日-1964年11月10日)元老记者,爱国诗人,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家。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字诱人,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后以“右衽”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的碑体楷书,既有婉约劲挺,凝练绵藐,古拙峻削,倜傥锋利,静穆闲逸,盘曲滞涩,流利典雅,又有他自己的龙腾虎跃,跌宕多姿,大气磅礴,雄健雅致,运笔纯任自然,不拘泥于绳墨间,体兼众美,已达化境。所以哉学魏碑额诸家之中,脱颖而出,他独树一帜,雄视书坛,睥睨众家,形成“于体”。
于右任的草书最为世人称道。中年以后,他致力于草书研究,以“标准”名动海内外,并有周伯敏、李祥麟、胡公石、刘延涛、李超哉诸人追随左右,形成一大流派。他少年时从塾师毛班香学过草书,以后多年不写,中年以后重新又学习草书,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
于右任的草书取法过章草,也有张旭、怀素狂草的影子,但其基本规模却是得于怀素小草《千字文》,怀素此帖系晚年所书,恬淡平和,精气内敛。于右任取其法,更参以魏碑笔意,遂能自辟新境,使其草书朴拙而有奇趣,用笔使转,初观似觉率易生涩,细细品味之后,方觉笔力千钓不可摇撼。他的草书很少作连绵体势,这是得力于章草与怀素《千字文》之故。其字字意别而又相互顾盼,行间血脉不断,弥漫着浑沦的元气。可以说,于右任的草书是破千年贴派草书的藩篱而自成一派的“碑派”草书。
于右任书法对后世有什么启发?
于右任对后世书法有何启发?
于右任家学渊源,工书,精行草,别具神韵,榜书寸楷挥洒自如。书有《草字千字文》。作品留世颇多。创标准今草、章草。
其书法,书写规范,古今兼用,有机的糅合,创新于传统基础上,创作的理念,正确处理简易与繁杂的矛盾,力究从繁体字简化之,从而达到草书的书写简单易书的特点,从古今连续性而变,故识读还是书写,都有明了通俗易懂的书貌特征。
于右任是碑学帖学结合之大成者,古意与时代笔墨的融会贯通,形成自然流畅性。其性格是率真豁达,属于中国艺术人的大性情,唯准艺术情怀,坦荡***,是于右任的精神风貌,并且寓墨之内,流露出对书法艺术的高境界。
从他对古文字的学习砥砺,无不涉入,用功达日临不辍,一生高位、高寿,人书俱老。启迪后人,书法是厚蕴的艺术,不是走捷径,而是永远博***众长。
从他的一生的书路,体现了虔诚书法艺术,尊崇碑帖之典籍的吸收和创变。走一条汲取而转化时代笔墨,并承接书之欣赏规范性。这在民国时期的于右任的书艺变革精神,影响力很大,实现了对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
于右任书法对后代书法的影响,应该集中在他极力推行的标准草书。于右任标准草书的形成和推行,是于右任草书成熟的表现。
碑帖的融合交替,亦碑亦帖,非碑非帖。于右任草书从汉代隶书,章草,魏碑以及初期的唐楷走了出来,草书的现代化建设,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功不可没。
于右任草书的特点,大开大合,纵横捭阖,独立特行,快意江湖,率直磊落,符合明国时期的性格。作为***大佬的于右任的草书,如他的人生经历一样,跌宕起伏,连绵不绝。
宁直不曲,宁简不繁,宁宽不窄,点画使转,从容淡定,如江海航行,一苇渡江,一叶扁舟,凌波微步,如江湖大侠,如龙如象,奔涌而来。
大家喜欢于右任的书法吗?为什么?
很喜欢于右任的书法。
最喜欢他的草书,灿烂而不狂野,朴拙却饶有趣味。
当然。灿烂也好,和谐也罢,都是个人主观,并非每个人看上去都有类似感受。好在于右任的书法耐"悟",只要多看,便越来越感其妙处,终至喜欢。
于右任书法早在上世纪20年代便闻名遐迩,尤其草书,为其赢得 "当代草圣" 之誉。
他书法造诣极高,北碑南帖,汉隶章草均有涉猎,尤其他别出心裁,在魏碑中融入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形成独特的书风。
如果仔细追踪于右任书风形成的渊源,我们可以发现他具有坚实的帖学基础、北碑的深究精研和碑帖融合独特风格。
于右任自幼在私塾先生的指导下师法赵孟頫,以工整秀润的帖学书法为主,打下了深厚的帖学书法基础。
于右任成熟期的北碑书法,既婉约劲挺,古拙峻峭,以静穆闲逸,流丽典雅,跌宕多姿,运笔纯任自然,不拘泥于绳墨间。所以在学魏碑的诸家之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50岁之前,于右任再次突破自己,开始草书的临习。
他初期草书,颇具魏书的磅礴大气和险劲峭拔。
但从现存草书作品来看,鼓努为力、刻意造势者却很罕见,而以舒缓从容、自然率意的风格为主,可见他很快就再次师法帖学,并成功实现碑帖融合的尝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于右任行书字体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于右任行书字体特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