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经典复古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经典复古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哪些小篆字帖值得推荐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一系列政策,其中“书同文”说的就是统一文字,在全国推行小篆。所以秦朝通用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这也是小篆在书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秦朝小篆一《峄山碑》(宋徐炫重刻)、《泰山刻石》最为著名。
唐朝文化高度繁荣,各种书体都有过复兴。小篆的第二次高峰便是出现于唐朝,其代表人物是李阳冰。李阳冰其人非常自负,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当然他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也的确直追秦篆,所以李阳冰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千古一人”。李阳冰代表作《三坟记》、《城隍庙碑》。
元代在赵孟頫高举复古大旗的影响下,篆书也有一定程度的复兴,其代表人物有赵孟頫、吾丘衍等,但影响始终不如行草书。这次勉强算是篆书的第三次复兴吧!但不建议学元人。
清代碑学大兴,篆书、隶书和魏碑取代了千年的主流书风——二王书风。在这种大背景下,涌现了大批篆书名家,其中以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为最。他们的代表作: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吴让之《吴均帖》、《宋武帝与臧焘敕》,赵之谦《铙歌册》等。
小篆有著名的《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廿六年陶诏量》、《秦诏版》丶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瓦当文丶有《泰山刻石》、和清代的邓石如的篆书。邓石如不但继承了古小篆的精髓,又对小篆进行创新、充实丶调整丶和提高,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至此布衣傲王侯。
小篆是秦时期官方的通用文字。它是在秦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的。纵观历史,篆书发展最好的两个时期是,初创时期的秦朝,代表人物是李斯,代表字体是《峄山碑》《琅琊刻石》等。第二个时期是清朝,代表人物有邓石如、吴昌硕、赵之谦等。所以初学篆书应从这两个时期的作品着手。我意先从《峄山碑》临起。《峄山碑》是最早的篆书刻石,先临《峄山碑》侧重练用笔,通过中锋用笔提高线条的质量,即线条的骨力和弹性。在基本掌握了中锋用笔之后,再重点临邓石如的《千字文》,重点是字的结体。在熟练掌握《千字文》后再多选几家,把你认为好的字和某些偏旁部首融入到《千字文》的字体之中,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你的风格。
总之,临《峄山碑》重点是用笔,求其高古。但《峄山碑》字少,创作时不够用。所以应把重点放在《千字文》上。临《千字文》的重点在结体。用笔熟练和结体形成自已的风格后,就可以转入篆书作品的创作之中。
我同意书写篆字推崇清人的说法。邓石如,吳昌硕,赵之谦等一大批书家,将篆字推上了艺术最高峰。不过我更喜欢的是徐三庚。徐是飘逸秀丽派的代表,他平平淡谈,刊石鬻字为生,但功力颇为深厚,笔底灵动娴熟,让人爱不释手。我写徐三五年,非常痴迷。后因转学草书,无暇顾及。今奉上一篇拙作,成败得失,仅供参考。谢谢!
我是一人。小篆就是秦篆,已经有2000多年,只要抓住三个人就能学小篆。
李斯书写的刻石拓本是“最标准”的小篆字帖。
秦相李斯规范了当时秦朝最主要使用的字体,秦篆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小篆。
上图是著名电影《英雄》中的“剑”小篆写法。这个字写得还是很不错的,以这么大的字来说,小篆过大过小都不好写,特别是过大。
相传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下图就是所有学习小篆必须一定练的字帖《峄山刻石》。
唐朝李阳冰“最神秘”的小篆。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年间。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世人尊称"李斯后书写小篆第一人"。
篆书书籍推荐?
推荐《说文解字注》因为这本书是篆书的经典范本,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力。
它收录了大量的篆书字体,并对每个字进行了详细的和注解。
读者可以通过研习这本书,掌握篆书的基本构造和规律,提高自己的篆书水平。
此外,还可以推荐《篆刻百科全书》和《篆刻字形字典》,这两本书也都是篆书爱好者必备的参考书籍。
通过不断地阅读和研究,可以不断地拓展篆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自己的篆刻技能和艺术水准。
推荐《论语》《周易》《老子》等古代典籍的篆书版本,篆书文化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篆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都很深刻
篆书是中国古代写文字的一种方法,发展了几千年,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篆书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另外,篆书也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形式,是书法艺术中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除了上述的古代典籍的篆书版本,还可以推荐一些篆刻方面的著作,如《篆刻技法》、《篆刻入门》等,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此外,还可以给想要学习篆书的读者推荐一些相关的网站或者学习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篆书的技艺
哪种篆书字帖比较好?
吴让之,邓石如,吴昌硕的篆书,写的好,可以找一些他们的字帖来临摹。
如果想全面学习篆书,推荐以下篆书临本:
金文(大篆):散氏盘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 侯马盟书 石鼓文 。
小篆: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 峄山刻石。
一、篆书介绍: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二、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统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但书法大家、引碑入草开创者、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先生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但未必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三、篆书的演变: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 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经典复古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经典复古小篆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