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丽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丽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人说书法之美近乎音乐?
一,极其鮮明的节奏感。线条有规律的起伏变化与音乐的节奏很有类比性。
二,音乐的音量,音高,音色等在书法上分别以线条的粗细,刚柔,墨色的浓淡,枯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來,非常生动。
三,音乐的连续性,也在书法上有明显表现一一线条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即是。
在下不才写过几天毛笔字,粗浅感觉写字绝对不是机械描画,起笔、行笔、顿笔、收笔,应该有一定轻重缓急,也就是节奏感,所以书法作品中的字才有了笔画苍劲有力、轻灵舞动、似断还连留白等等,仿佛手中笔好像在弹拨古琴或琵琶时而雄浑威远,时而蜻蜓点水轻掠浮光,更有连绵不绝恰似阳关三叠,大有手中捻管布阵中,十面埋伏百万兵的气势,战马嘶鸣驰骋,号炮战鼓欢腾,硝烟厮杀仿佛跃然纸上萦绕耳边,音乐能表现的,书法在抑扬顿挫笔走龙蛇间亦然。
因为书法的笔画,等于音乐的声音。
音乐以乐器之音组成乐曲,书法以笔画之质组成法书。明白了这个原理,可以区分音乐的高低,区分书法的是否。
音节雷同及变化不大的音乐,也就是笔画雷同及变化不大的书写,是什么层次的艺术呢?前者能与交响乐、狂想曲相比吗?如果可以,则后者也能与草书、狂草相比。如果不可以,则高举楷书大旗偏爱館阁体以及田楷者,请深入思考其中原因吧。
原理很简单:
敲击不等于音乐,虽然能响。
说话不等于唱歌,虽然有声。
书写不等于书法,虽然有字。
古代书法家也写楷书,但笔法多变,不变则成俗书。古代书法家更爱写草书,苏轼、米芾皆以不善写草书为憾,宋代只有黄庭坚一人的草书独力难支书坛,导致宋人书艺比唐人矮了一截,传为宋人编写的《草诀歌》第一句就说:草圣最为难!难在变化多端的音乐性和形式感也。
我们经常说,书法是凝固的音乐。书法之美与音乐之美,异曲同工,有很大的可比性。一个懂书法的人,很容易便能被音乐打动,反之亦然。
书法与音乐的共同点有好多,大致如下:
其一,书法以线条通过视觉打动人,音乐以音符通过听觉打动人,视觉、听觉反映到大脑,经过处理后对人产生影响。
其二,书法与音乐,都是以“简单”的元素来打动人。书法主要以线条、音乐主要以音符来打动人。这种以简单元素打动人的艺术形式并不多,音乐和书法,是非常类似的。
其三,书法与音乐,都是以节奏、韵律来打动人。音乐的节奏、韵律比较明显,书法的节奏和韵律,需要用心细细去体会、去感受。面对一幅美妙的书法,我们经常只能说“太好了”,至于好在哪里?大部分人说不出来。但只要多看、多学习,便很快能说得出来。
其四,不同的书法,类似于不同的音乐。
下图一,邓石如的篆书,类似于民乐中的二胡,缠绵悱恻,古意盎然。
下图二,于右任丽行草书,有如古琴,发人幽思,又暗藏金戈铁马。
下图三,赖少其的书法,厚重实在,类似战鼓,振聋发聩。
下图四,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悲怆凄凉,类似二泉映月,观者动容。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知名才女?她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又有哪些?
西汉卓文君,仅凭二十六数字顺倒挽救其被夫司马相如所抛弃之婚姻,其作品无人能比。宋代李清照,委婉清丽,其词墨韵后世。唐代上官宛儿,鱼***,薛涛,李治。民国时期张爱玲。卓文君(一别之后,二地悬念,虽说三四月,却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人传.....)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何等凄凉,何等忧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丽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丽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