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报纸标题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报纸标题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报纸落款格式?
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它不仅起能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
书法作品在谋篇布局时,要考虑到落款的位置。如果书赠对联,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写在左边,如分两行落款,则上款写在前行,下款写在后行;若单行落款,则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以示礼貌。单款和双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齐,要有参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几个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尽量上靠,宁可上紧下松,不可上松下紧。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针对竖幅作品而言的。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与竖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头与结尾,都不能到达或超过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个字。
看看启功在报纸上练字与宣纸上写的有区别吗?这是为什么?
这几个字不是在报纸上写的,而是在废弃的书刊上写的。书刊用纸与报纸相比吸水性更差,与宣纸相比就更没法比了。区别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纸张的性能决定的;一个是书写时候的状态决定的。
纸张性能
书法用纸一般都是生宣,或者有用半生半熟的宣纸,写小楷一般是熟宣。用宣纸书写的作品,墨迹线条的边缘因为洇水会比较润,但是有些地方的用笔也因为宣纸吸水性强,容易出现飞白用笔。
而在废弃书刊上的写字,因为洇水性低,所以笔锋边缘就会比较锐利、清晰,一些牵丝非常明显。也比较不容易出现飞白书,墨色看起来更加浓重。
书写时候的状态
在这种废弃纸张上书写的时候,是书家很放松的一种自然书写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书写,比正式创作作品时更加放松,因此也更有另外一种逸趣,这种自然书写状态,才真的能反映一个书家的水平。
历代那些名家流传下来的各种书帖,基本上都是草稿或者与亲朋好友之间的信札,都是一种日常自然书写的状态,因此更能显示书家的性情、学识、修养。苏轼所说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启功先生因为自己也经常收集一些古代法帖的拓本,他会把这些拓本汇聚成册,自己常用废弃书刊来“包书皮”,这“瘗鹤铭”几个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是非常喜欢启功先生的这些手稿、信札作品,而很多其他书法家刻意创作的一些作品,看起来也不错,但总是多了很多有意而为的刻意成份,缺少了一种自然意趣。
通常的报纸,由于纸质非常的薄,吸水力都不是很大,介于生宣纸与熟宣低之间,对于书法的学习很有帮助和掌握。其弱点是只限于中偏大字,小字有些墨浸。报纸没有宣纸厚重,行草书法都可以在上面练习。古时候由于没有报纸,古人练字通常用的是火纸或者毛边纸。也有用沙堆及石块练字的。报纸练习书法优于生宣纸,好写,光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报纸标题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报纸标题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