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结构解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结构解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初学书法者如何掌握楷书的基本结构?
楷书的基本结构,历来书家论述较多,作为初学书法者要想学习和掌握这些方法有很大的难度,比如三十六法、七十二法、黄金结字法等等,有没有更简便易行的办法呢?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个字,就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3、空间布置不合理,松紧控制不好;
4、笔画粗细搭配不合理;
等等。
可分为宽结和紧结
比如《大字阴符经》中的“定”字:
楷书门派众多,风格各异,但大致可分成两种类型:
一、于端严中偏于正的“平画宽结”型
此类如褚遂良、颜真卿等,画平竖直是其特点。但须注意的是,平直是指其势,不是指形状很刻板的平直,特别是每一字中的主画,其势尤其要平直。
在楷书中凡方框结构中左右二竖,常常向内用合势,笔画虽斜,但体势要直。
此类字结构最忌板结,没有参差、起伏、向背等节奏变化,笔画没有照应。
二、于端严中偏于奇的“斜画紧结型”
此类如欧阳询、李北海等,体势紧密丶横画微向右上倾斜是其特点。体势欹斜可以产生危险感,但局部点画的倾斜,常常由其他相应的笔画来扭转其重心,使整体仍然保持平稳。
不管哪种类型,楷书都讲究匀称,但匀称不是齐平,要在参差中求齐平。
而参差则有很多办法:
上阔下窄,称“天覆”,如寶。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初学书法者,不管是毛笔还是硬笔,掌握楷书的基本结构是入门和写好字的捷径,必须要对汉字有结构上的认识,好比建造房子,结构不稳,用再好的砖瓦、钢筋水泥等材料,建成以后也是会倒的。
这好这一类的关键在于因字成形,因字取势,具体有三角形、长方形、斜四边形等。书写要领如图所示:
上下结构在汉字中占有重要比重,这种结构的字一般有三种写法:上宽下窄、上窄下宽、上下穿插。书写要领如图所示:
左右结构的汉字很多,这一类字容易写散,因此要左右照应,写得紧凑,通常有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均等、左小右大、左大右小、左右穿插等写法。书写要领如图所示:
这类字比较难写,通常有全包围、半包围、左包右、上包下、下包上等类型,注意字框要写正而宽敞,被包围部分要写得不拥挤。书写要领如图所示:
楷书中为什么横细竖粗?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你说的是颜真卿的书法。横细竖粗的特点非常明显。但是,其他书法家的楷书就不是那样明显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不是所有的楷书,都是横细竖粗,否则,我们对楷书书法的多样性就太概念化了,最后,就无法真正了解书法的丰富多彩了。
既然我们要谈横细竖粗这样一种楷书。那么。我们就说说他的合理性。
我们从视觉来说,横是一个水平视觉,竖是一个垂直视觉。
如果横细竖粗,给人感觉视觉效果分明,有一种视觉立体感的效果。
从书法的笔画来说,把横画和书画类型化,也有利于对书法的掌握。
我们知道。学习书法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怕。尤其是笔画的安排处理,变化微妙,我们无法控制横竖的粗细怎么才最得当。如果类型化,那么,就会容易一些了。
比如横画统一写细一点。书画统一写粗一点。这样写字是不是更容易记忆?
如果一种书法的横竖粗细没有明显区别,那么,我们对写字的横竖处理,就不容易把握住那个合理的“度”,因此,学习书法,就会有一定的难度。
比如欧阳询的书法,横竖变化很多。有时候竖画粗,有时候竖画细。这就给我们一定的不好把握横竖处理。比如写一个“十”字,到底该横粗还是该竖粗?其实都可以,但是还有很多字,都有横竖笔画,究竟如何处理好粗细关系,真不是简单的书法问题,而是涉及书法 变化统一的问题。
谢谢悟空邀请!
在启功先生的山水画里,(如图)。有一片树林,它们有高低、大小、粗细、斜正、前后的构图安排。使画面显得不呆板,有生气,有变化。
这些对比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低衬托其高,细衬托其粗,后衬托其前,小衬托其大,斜衬托其正。有烘云托月的效果。在画中的任何景物都可作参照物,根据它的高宽比例来推断其它景物的比例关系,这就是美术里强调的多对比。
书法也是这样,以《颜勤礼碑》为例试作分析:此碑横画细,竖画粗,主要是为了形成对比反差,横画细使竖画显得更粗,更厚重。在此碑中撇捺粗细反差也大,往往是撇细捺粗。这些笔画的粗细变化,也使字的内部空间好安排,让笔画之间空白既大而又不失厚重。避免壅塞。
《颜勤礼碑》有哪些风格特征呢?
一,横细竖粗。
二,撇细捺粗。
三,蚕头燕尾捺。
四,两竖并列有时呈弧形。
五,结字外紧内松。
谢谢邀请:
楷书中的横画,分为长横、短横、左尖横、右尖横等,大多左低右高略显斜势,中间细呈拱状,首尾藏锋。
楷书中的“横平竖直”不能机械的去理解,横画在字体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表现形式也各有要求,从书法意义上讲,横画的笔法求精道,结字求平稳。
楷书中为什么横细竖粗,因为“竖”在字体中起骨干、支柱作用。
“竖”分为垂露竖、悬针竖、短竖。
字体中的长竖就象高楼的立柱,称载着无限的重量,又象树木中的树身,支称着无数的枝和叶,所以“竖”在书写时求粗而劲健挺拔;王羲之说:“竖如深林之乔木”,卫夫人又将其比喻“万岁枯藤,以强调其竖的力度。
在楷书书法中,横细竖粗,横画上仰,是一个普遍现象,粗和细,左和右,下和上,低和高,等等,都是对立而存在书法之中的普遍自然规律,楷书书法中的横细竖粗的原由也就找到了。这是大自然规律在书法中运用的一种现象,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规律是永恒的,不变的,可以指导人们的思想思维,把书法写的更加和谐漂亮好看。
楷书是怎么演变出来的?
楷书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说一下中国书法文化史上的两次重要隶变:
中国的书法从甲骨文开始,至秦统一中国之后,按照“车同轨,书同源”的要求,由丞相李斯在六国文字的基础上整理创造了“小篆”这种规范统一的书体,并作为官方书体在全国推广。
也许是李斯的小篆写起来太费劲,而且也不大好认读,实际在小篆产生之后就几乎同时产生了秦简书体,也就是最早的隶书,这种书体一直延用到三国时期。
隶书从简牍书发展而来,东汉是个分水岭,也就是东汉以前的隶书具有篆书的意味,东汉以后的隶书开始出现波磔,被称为“八分书”,为了区别东汉以前的“古隶”,这种隶书也被称为“今隶”。
(二)第二次隶变:由隶书演变成楷书和草书
书法的第二次隶变发生在三国至魏晋时期,比之第一次隶变意义更大,因为通过这次隶变产生了草书和楷书两种书体,使汉字的书写技法和书写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是一次书法文化史上的重要革命。
隶书向草书演变不是本题所涉及的内容,暂且不论,在这里只说楷书的产生。
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经过了魏碑这个过渡书体。隶书发展到了北魏时期,书法开始向有棱有角的方笔书法发展,横画不再突出强调“蚕头雁尾”,而是出现了提按顿收的笔法。基本笔画也出现的撇笔、提笔、弯钩这样的楷书笔画,比原来的隶书复杂了许多,丰富了许多。
魏碑发展到西晋,或者就是王羲之时代,已经基本成型,比如这个时候王羲之的小楷已经基本脱离了隶书的样子,出现了全新的楷书形象。
楷书是如何从“孙子”变成“爷爷”的?这个问题很有趣,“孙子”出生在战国,“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是”孙子”学习“老子”在先,然后头仰望,双脚着地,两手左右摇摆,站在数个伙伴之中,构成行,多行构成章,由章列成篇。这时“孙子”年过半百,步入中年,然后为子女操办就业、婚事,头发开始花白,升级成为爷爷、姥爷。人生七十古来稀,楷书由“孙子”变成了”爷爷”,人老书也老了!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楷书起源于魏晋时代,南北朝时分流发展,到隋开始融合,入唐以后开始成熟并出现了众多楷书艺术家。《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脱胎于汉隶,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结构解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结构解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