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硬笔楷书横线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硬笔楷书横线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七岁的小孩写硬笔书法,需要强调“顿笔”吗?
顿笔是硬笔书法的最基本的笔法,有了顿笔,写出来的字才能够更加精神和规范。
既然是学习硬笔书法,当然从一开始就要去学习顿笔了,七岁应该上二年级了,更应该去学习顿笔。实际上现在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开始教给学生顿笔了。
有朋友说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顿笔太早,他们对于顿笔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有时候写不好反而会把字写坏,这个情况我是遇到过很多次,很多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开始练习顿笔总是把顿笔动作做的太过于夸张,有时候写一个竖画加上顿笔就写成了“7”,的确,这个时候他们还不理解顿笔的目的。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老师的作用来了,这个时候老师要及时的纠正,小朋友还是很聪明的,连续纠正上三五次,他们就能够自己改正。
如果有老师给他们做示范,他们其实是知道什么是好看的笔画的,他们懂,而且想去表达,只是暂时没有表达出来,但是这个过程是要有的,有了这个过程,可能三五天或者一星期他们就能够学会顿笔。
如果一开始就不去教他,那他永远也学不会。你觉得呢?
提问者肯定是个行家!这个问题也困惑过我。
我是这样看的,小孩子写硬笔书法,就应该教到位,不论是字的结体,或是笔画,当然也包括顿笔!
但也有必要告诉孩子,写作品练字时的楷书,和日常写作业时的楷书是不一样的!
比如,写作品或练字时。最典型的如:长横。
起笔肯定是先顿一下,像一个点,扛肩长横如拱桥,最后再一顿笔!写好长横,是符合传统书法审美的!
但问题也就来了,若孩子们这样写字来写作业,那就完了,太慢太慢!
所以,我以为,孩子日常作业中的楷书,笔画不须要太精到,只要结体上没有大的问题即可,告诉孩子,写字多时,笔画上不要顿太多!
比如:左右结构要左收右放,孩子做到了即可;知道主笔要突出就更好了,值得表扬!
也就是,练过硬笔书法的孩子,日常书写,能注意结构上的问题就行了。
至于楷书顿笔、出锋,我以为这种细节,在硬笔书法日常书写上意义不大,可有可无,尤其是小学生!
好吧,仅一家之言!
小孩学书法,应以培养兴趣为主,技法可逐步传授。
7岁的孩子,尚处于初识汉字的阶段,识字不多,理解力相对较低,老师和家长可***取下面一些方法增强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
一、讲一些与书法相关的小故事,引导他们了解一些简单的书法史,清楚历代代表书家及其代表作。
二、带孩子参观游览书法名胜和文房四宝产地,现场感受书法历史。
三、带孩子观看书法展览,参加书法活动,现场感受书法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至于技法的训练,必须循序渐进,过多过快的技术训练,会让孩子在枯燥的训练中,失去学习兴趣。
我认为,七岁的孩子写硬笔书法,不必强调顿笔。
作为七岁孩子,才刚刚进入学龄阶段,主要接受的教育是“读、写、认”。即识字和写字。这个时候,孩子们是根据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的讲解指导下,依样化葫芦、一丝不苟地学习写字的。作为七岁儿童,心智尚未开发,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都是很肤浅的。所以,对他们学习书法,只能要求形似,不可强求形神兼备。在方法上,越简单越直接越好。在孩子们练习书法时,只要求他们将每一个字的笔划、顺序、结构等写正确就行。其实,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从起笔、行笔到收笔就隐含着顿笔的寓意。学习时长了,自然熟能生巧。
因此,如刻意要求孩子写字要顿笔,很有可能会影响他们写字的流畅和速度,严重者,可能还会形成写字过程中的某些不良习惯。
不管是出于练字把字这漂亮还是追求书法的高度,都是一样重要的。顿笔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运笔技巧,如果没有这个,对掌握行书的节奏感,流动性,连贯意连很有影响。楷书就更不用说了,缺少顿笔是没办法让楷书达到想要的效果(特殊体除外),我们在处理顿笔的时候还需要知道轻重的变化,用力角度方向的不同,孰能生巧,只要不是极端的刻意思维方式去做出顿笔,其他都没问题,是随着他自己的长时间的学习中会自我提高,不用担心太多,用心做好就行,千人千法,不用刻意追求,字体自然形成的,模仿不了,也成为不了谁。多鼓励孩子,表扬孩子,少一点自己认为的正确的观点强加给他,少一点指责,少说对和错,多说有进步,加油!
规范字楷书、行楷中的“横画”,为什么要“左低右高”?
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我们写楷书或行书时,横画并不是像水平线那样的直。大概都是左低右高,有点倾斜度。这是因为:
一是书法线条的特性。书法里的“横平竖直”与我们日常看到的“平”是不一样的,书法是一种舞蹈艺术,用线条来体现流动的旋律。这是草书最能体现的。但是到楷书和行书,属于比较静的书体。那么书法家们怎么让楷书和行书有动感呢?那就在笔画上做文章,看似很“平”得的横,适当抬高右边高度。这样微妙的变化也是楷书和行书魅力之处,也是书法的美妙之处。
行楷中的“三”,三横各有变化,并不是平直。
二、书法自然之美。书法里有“横如千里阵云”,千里陈云,在湛蓝的天空上,一条白云横列而过,那种清澈、纯净,能让人产生美感。所以,书法里“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这些论断都是在描述取向于自然的形态来表达人的境界。由此,楷书、行书的横,原本就是不水平形的,它有自然的横形。
千里陈云,书法中的横,来于自然的美。
三、平衡、稳定的感觉。楷书、行书追求字体的“稳”才能求变、求奇。书法的横画,不是现在中的横,他让人感觉稳当。从书法的提按、回锋技巧来说。在横末形成一个坠点,如柳公权的长横,带有骨形的点。如果横太平直了,横反而显得左轻右重,失去平衡。所以,书家们在书法的发展中,不断发掘艺术的魅力。
楷书中的横,左低右高。
书法是艺术,艺术并不是现实功利实用。它讲究美感,中国书法的魅力在于来源自然天成,怡情养性,表情达意。所以我们不能用科学测量方法来衡量书法的点画,只能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其微妙的变化之美。
楷书中要力求以“静”求“动”
规范字楷书、行楷中的“横画”“左低右高”是视觉误差的自然美,是保持书法整体平衡稳定的需要。书法书法,书写的方法。自然规律是一种审美规律的真美,方块字的横平竖直也是一种美。所以在毛笔字中,左低右高是普遍存在的,横平竖直也一样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这种横平是专指平衡,并非水平。
一、执笔的关系。
我们用右手执笔时,向左的运动会被身体阻挡,所以右侧活动空间大于左侧,这样“向右书写”就比“向左书写”更方便。同理,执笔时右手的虎口一般要朝向左前方,这时它的对立面——右手的右上方,活动空间更大,写字时受阻碍少。左低右高,中间凸起,这取决于我们书写的姿势。在书写姿势中,取决于虎口的朝向。虎口就是合谷,大拇指和食指中间连接那一块。我们做任何事情,大都会去寻求一个支点。当支点存在的时候,要么是杠杆运动,要么是以支点为圆心的弧形运动。我们写字,姿势有很多,比如枕腕,是以手腕为圆心的弧形运动;悬肘,是以肘部或肩膀为圆心的弧形运动。这个时候,执笔的姿势中,70%的情况下,虎口的朝向是向左前方。我们写出的横画自然是左低右高。
二、视觉的关系。
规范字楷书、行楷中的“横画”“左低右高”,我们在数学学习中,画几何图形时。比如,要画一个立体的图形,一般都要从侧面去画,所画的横画,一般都是左低右高。因为要在纸面这个二维空间去表现三维的图形,从侧面去画比较能体现立体的感觉,从视觉上看会更加美观。画画是如此,写字也是具有异曲同工的道理,横画向右上倾斜,写出来的字会更有立体感,字会更好看,更符合大众审美观。
三、书势的关系
规范字楷书、行楷中的“横画”“左低右高”从物理上讲,这样做也跟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有关。倾斜的东西能能给人一种动感,就比如一根钢筋平平的放在地上是没有力量感的,而一旦把它折弯或者抬起一端就会给人一种力量感,给人一种势感,古代书法又叫“书势”就是从这里来的。许多古代书法作品中的“势”就得益于这种从变化中带来的形如舞蹈的动感,所以唐代的“草圣”张旭才会在看公孙大娘剑器舞后书法水平大进,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欧阳询、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书家的字就是“转左侧右”向右上侧倾斜。无论是规范字楷书,还是行楷中的横画“左低右高”都得把握好度,过犹不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硬笔楷书横线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硬笔楷书横线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