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楷书字体变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草书楷书字体变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幅楷书书画作品可以出现草书吗?
一幅楷书作品里怎么会出现草书呢,肯定不行啊。一般来说一幅作品如果是行书为主,那出现草书和楷书都可以,比如集王圣教序,里面就有草书和楷书,布局合理,看着也是赏心悦目。但是楷书作品里夹杂草书,好像没有过,可能我见识少。但是落款可以用草书。
书法中“重复字”不好写,尤其是楷书,柳公权是如何巧妙处理的?
书法中常常会出现重复的字,在行草中往往是以符号代替重复字,而在楷书中往往是以改变写法来处理。然而,有些字在一篇中重复多次,你不可能有太多的书体改变,完全可规整的用一种写法即可。比如,《心经》中像“色”和“空”这样反复重复的字较多,我查看了多位古代书法名人的《心经》作品,大都是用一种书体来写,并无呆板之感,古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书法中的重复字要想处理的不一样,就象王義之在《兰亭序》中处理21个“之"一样,没有一个相同的;象孙过庭在《书谱》处理好多累同字一样千变万化。总之,最好的方法是“以不变而应变。”
在写楷书书法作品中,有相同的上下两个字是一样的,视情况安排。
1、是“重出”的字可以点两个点来表示。
例如:“绵绵若存”、“水光粼粼”,第二个“绵”和第二个“粼”字就可以点两个点来表示。这是一句话里表示相同意义,但为着重表达或为押韵而重出的字,它有语气上的“重出”效果,完全是相同的意思,是可以的。
2、非“重出”的字不可以点两个点来表示。
例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这里的第二个“水”字就不能点两个点来表示。这是两句话里表达不同含义的同一个字,它没有语气上的“重出”效果,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意思。这时就不可以点两个点来表示。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谢邀请:书法中“重复字"不好写,尤其是楷书,柳公权是如何处理的?
的确“书法中”重复字不好写,古人云:相同的字不好雷同,雷同即呆板。他们就使用“符号,笔画,结构”来改变写法,如草书用符号,行书用笔画和结构来改变写法。右軍兰亭序21个“之”字,字字不同实为不易。
而楷书柳公权如何巧妙处理呢?柳体字内紧外松,长枪大戟,瘦劲刚健,神韵雄強,雍雄端庄。如遇相同的字,他改变字的结构,一笔比一笔斜度不同,如崇字,山字头向左下倾斜,形成上下对称,“宀”头极力右延以加重左右重量,保持左右平衡。这就是柳公权巧妙的处理方法。
重复字有几种处理方法,一是字法做区别,比如“為”和“爲”,二是同一笔画做不同写法,你如“木”
字,撇捺可以写成左右两点,三是可以将字的主笔、重心做变化,总之同一个字是有不同写法的。
王羲之草书变字怎么写?
变,繁体为變,形声字,从攴( pū),孌( 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说文解字》:变,更也。
从王羲之书法文献中,目前我还没有发现“变”字写法,不过从直接取法王羲之的王献之、李邕、赵孟頫等人的手迹中,不难发现王羲之的影子。下面一起来看:
1、王献之行草《晋 · 王献之 · 仲宗帖》
2、唐 · 李邕 · 李思训碑
3、元 · 赵孟頫 · 前赤壁赋
题主同志,看到你提出的问题后,我反复查阅相关资料和《书法大字典》,没有查找到王羲之写的草书“变”字。但却查找到了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写的草书“变”字。
王献之写的草书“变”字,写的也是非常有韵味的,用笔也是老辣的。我的意见是,题主就将就着用吧。
另外,关于草书“变”的写法,在法帖上也查到几个,有皇象和索靖写的章草“变”字,也有王铎、祝枝山、米芾、苏轼写的今草“变”字。苏轼写的两个草书“变”字更洒脱,更有特点。
那么,为什么没查到王羲之写的草书“变”字呢,我认为王羲之可能没写过“变”字,或者是王羲之写过草书“变”字而没流传下来。
上图为孙过庭、徐伯清和康里子山写的草书“变”字,供题主参考吧。我还查找到了颜真卿写的两个楷书“变”字,一个繁体字“变”,一个简体字“变”。看来,“变”的简体字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只有一笔一画,脚踏实地把楷书练好(因为楷书风格是工整,字迹分明),有了足够的工底,才能继续钻研行书,行书讲究神韵,在楷书熟练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一种意境。
实际意思:告诫人们,凡事要脚踏实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能没学会走就先跑,要稳抓稳打,一点一点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楷书字体变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楷书字体变换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