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赵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赵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问我,我的赵孟頫的字怎么写的这么好,我说我学的王羲之,你觉得呢?
你不应该这么回答!
先说几句题外话。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人把我们错认成另一个人的情况,有的人会耐心的听对方把话说完,然后更正对方;有的人会直接打断对方谈话,转身离去;有的人甚至会从头到尾饶有兴趣地扮演对方心中的那个人,绝不说破。三种应对方式各有千秋,好与不好,难有定论。
赵孟頫行书书法作品(局部)
听上去题主提得问题与我举的这个例子是一样的,其实不一样。
首先,别人说你的赵孟頫写得好,不光是在赞美你,也是在标榜自己的书法修为多么深厚。你直接回答自己学的是王羲之,完全不顾及对方的脸面,拒人于千里之外,我觉得不算厚道。
王羲之行书书法作品(局部)
另外,赵孟頫一生的书法追求,都是在直追二王,他甚至提出过中国书法应该复归二王的书法见解理论,并深深影响后世学习书法的人们,一直到今天。赵孟頫的书法是公认最接近王羲之书法的人,赵孟頫书法几乎融汇了二王的所有书法技巧,许多作品甚至都达到了几可乱真的程度,有许多喜爱赵孟頫书法的人甚至认为赵孟頫是唯一一位超越王羲之的人。
王羲之草书书法作品(局部)
赵孟頫的书体属于王羲之体系中的一员,智永 虞世南 四大家 宋明以后至今的百分之九十的书法家都是学习二王体系,因此不懂得人说像赵孟頫很正常,因为赵孟頫也是二王体系中的并且是当中相当优秀的
学王羲之变成赵孟頫一路,至于是不是学到了赵孟頫另说,但也说明题主还没有理解王羲之。
赵孟頫离王羲之很远,这个不是轻易就能看出的。
大家都说赵孟頫深入学习了王羲之笔法,但其实他一直停留在浅表层,他也知道自己和王羲之的差距,所以可能非常努力的学书,然而,依然未能亲近王羲之。
后人看到赵孟頫,就叹为观止,无他,书法内蕴潜藏无限,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到达的范围内感受书法。
连赵孟頫都不能深入王羲之系统,那么,后学者学王羲之而庆幸仿佛赵孟頫,亦以此乐道,那也不奇怪了。
书法在这里,也在任何地,因为,因为这是书法。
看了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啊,因为赵孟頫就是王羲之的学生啊,赵孟頫一生都在推崇复古,推崇二王的书法,因此赵孟頫的书法和二王的书法看起来还是蛮接近的。而夸你的这个人对书法也应该不是很懂行的,所以有这样的话一点也不奇怪。
这让我想起启功先生的一件事情了,到现在头条上很多人在推荐清代书家梁诗正的书法,顺便都会提到启功先生,说启功先生是学梁诗正的书法。有人推荐清代的成亲王的书法的时候,也是说到启功先生,说启功又是学成亲王的字。每次看到这些歪谈,我都苦笑一下。
启功先生曾经在他的《论书绝句百首》的最后一首诗中这样说:
“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
为何很多人说启功先生的字和成亲王、梁诗正的书法相似呢?就是因为他们的书法渊源极为相似,都是学赵孟頫、学二王,因此书法风格较为接近。
同样,你今天学王羲之,赵孟頫也是学王羲之,因此你的字的风格和赵孟頫接近很正常,这并不代表什么。你也不用骄傲,我们今天能达到赵孟頫的一小半高度已经就顶天了,不是因为今天你学的王羲之,就代表你比赵孟頫厉害。不管我们学谁的,最后反映在自己手上的功夫才是真章。
书法里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分门派,好像学王某某的就高,学赵某某的就低;或者有的人说学碑的就高古,学帖的就俗;还有的说学颜、学欧才是正解,学赵孟頫的字就媚俗等等,这都是毫无道理的说法。
这位题主的字写得不错的,我们一起加油努力吧,前辈名家那么多的经典,有我们学的了。
你的字确象赵字多些,其实赵字更与现代审美相吻合。虽赵孟頫也从王那里脱胎而出,但赵字形体比王字略为扁平,横向比王字舒展。
我也是学圣教,也学赵,我说一下我的感受,学习圣教,从入帖开始就孜孜不倦地临习,经过很长时间还是很难把握其变化和神韵,反正是相隔一段时间去临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其神韵较难把握,而赵体容易把握,而且不能长期临习,容易圆滑。王字飘逸,高雅,但易走入收敛,舒展度不够的歧路,为了改正这一毛病我也临一下赵体,使字变得灵动、舒展,我总觉得圣教更有韵味。但创作作品时免不了会有赵字的意味,可能是一路的源故。
书友的字灵动、舒展,如字形写扁平些,也就不怪人们说你是赵字了。
赵孟頫和欧阳询行书的笔法相近吗?
欧体的楷书,加上同时期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的楷书笔法,上承二王,都是脱自于隶书。颜真卿开今楷之先河,笔法中已经没有隶书笔意。赵孟頫的行书多学二王。而楷书带有行书笔意。赵孟頫楷书自成一派,与颜柳欧并称不是浪得虚名的。其笔法字法笔意之出处,可以参看唐李北海(李邕)的碑拓。
综上,要说与欧阳询笔法相近的,只有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当然还有欧阳询之子欧阳通。这当然不全面,名气和影响较大的也就这几个吧。
两个人处在不同的时代,审美观自然不同,我感觉欧阳询的的字笔势险劲,给人一种站在悬崖峭壁边缘,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反应了初唐时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赵孟頫的行书,即平正,又曲折含蓄,上下映带,气息流畅,结体妍丽,用笔遒劲。这是我的一些看法。附上欧阳询的行书(前)和赵孟頫的行书(后),大家可以比对下,看有什么差异?
赵孟頫的行书可以说是出自二王体系,其楷书带有行书笔意,就是现代人们所说的把楷书写活了非常不易。欧阳询的楷书写得是险峻挺拔结体严峻其代表作《九成宫》被后人誉作为中国楷书的代表作🙏
二人笔法都与二王有传承关系。
欧阳询笔法更加险峻,来源于其起笔收笔借鉴魏碑,仿佛有刀意;而结字中宫内敛,字体结构变化较多,造险势。
而赵孟頫,笔法更加圆润,起笔收笔更加如帖法,且笔画提按感低于欧阳询,曲中当直,字体结构变化幅度低于欧阳询,因此感觉要平稳圆润得多。
以上看法,供方家一哂
赵孟頫有哪些不错的行书作品?
赵孟頫5岁始学书,终生未间断,
初学赵构,又留意李邕,申此二家入手,直追魏晋之风,中年又辅以唐人之法,用力最多当属二王,元代陆友说:“唐人临古迹,得其形似而失其气韵,米元章得其韵失去形似,气韵、形似俱备者,惟吴兴赵子昂得之”。
赵孟頫追求古法过程中,无论那一家,都以“中和”态度学习之,然后脱出,形或自己全新特色。
赵书并无太突出的个性化符号,既不专心骨力气势,也不注重表现质重深厚,既不全然恣肆佻达,也不全力于含蓄蕴藉,而是将古人书法中一切合理因素概以“中和”化之,不偏不倚,不激不厉,“中和”之美,需深厚功力和丰富学养,还需超凡脱俗的气质,方能从古人书法中披沙沥金,终其华丽而不甜腻,流美而具骨力,潇洒中见文雅,秀逸中显清气。
《元史》中说,赵“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成就最大者首推行草,其次是楷书,所谓“赵体”指此二体而言。赵孟頫存世的行书帖中,代表作有《前赤壁赋》、《洛神赋》、《心经》、《归来去辞》等。
赤壁赋(局部)
我来回答:赵孟頫是跨越两个朝代元代和明代的大书法家,他的作品留给后人的很多,如胆巴碑,五聊先先传,赤壁赋,洛神赋,心经,兰亭序临写等名篇。其中行书最好的当属洛神赋了,继承了二王的笔法,得二王精髓。
对于赵孟頫的书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他是“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书法家”,他的字最具二王神韵;一种认为他的字过甜、过俗,加上他简化了王羲之笔法,其书不足观。
其实,说他的字俗,无非是因为他写的熟,字写多了自然会熟。或许赵孟頫对王羲之的书法创新不够,但能继承,能写得像,有错么?
我认为,赵孟頫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还是不容抹杀的。
赵孟頫的作品很多,其代表作有《兰亭十三跋》《赤壁赋》《洛神赋》《雪晴云散帖》等。
学习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几乎是必学的经典,但现存的版本是冯承素的摹本,其笔触不可寻。而赵孟頫临摹的《兰亭序》,则为我们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大家看看他的这张临作,是否会让人误认为是原作?
(赵孟頫临《兰亭序》)
而另一件作品《秋深帖》则更有意思。赵孟頫的老婆管道昇也是很有名的一位书法家,当然,她的字也是赵教的。
我感觉大家对赵孟頫的《洛神赋》、《赤壁赋》、《归去来兮辞》、《秋兴赋》、《秋声赋》、《闲居赋》、《秋深帖》这些都比较熟,都挺多书友临摹学习,确实写得漂亮。
其实还有一些赵孟頫写的手札和书信之类的帖子也是不错的。
例如《吴门帖》
《惠竹帖》
《俗尘帖》
另外,赵孟頫还有一个《梅花诗》帖,可能很多书友不一定注意到。是赵孟頫咏梅的自作诗,时年六十岁。此帖诗文清丽,字法绝伦,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帖。
赵孟頫是一位多产的书画大家,流传下来的作品也绝多。
其传世书迹几乎涵盖了他早、中、晚的各个时期。
早期作品如《吴兴赋》、《杜甫秋兴八首》、《远游篇》等,书体娟丽,笔法丰腴,可看出师法赵构的些许痕迹,笔力善赢弱,结体平正中矩,个人风格还不十分显现。
中期作品则很多,代表作行书如《前、后赤壁赋》、《洛神赋》、《感兴朱子诗》、《归去来辞》、《归田赋》、《兰亭十三跋》、《王羲之四事》、《趵突泉帖》等等,此时书风神彩飘逸、劲蕴于内,极得二王魏晋风度。
晚期突出的作品有《闲居赋》、《行书千文》、《酒德颂》、《雪严和尚柱杖帖》以及一些题跋诗牍如《七绝诗》、《烟江叠嶂图诗》等,此时一变以往秀逸丰娆之感,用笔含籀意、瘦硬苍劲;结体参李北海意,内圆外方;章法大开大阖,姿态翩跹。可谓寓静于动,恣肆又不逾矩,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地步。
赵孟頫行书就如一位美人:从小时的珠圆玉润;到青春年少的风彩照人;直至晚年的气度高雅……!是各阶段美的极至,也是适合学书者依次渐进的学习经典!
[临池管窥]欢迎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赵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赵字体行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