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草书字体转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草书字体转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传承”二字用行草书怎么写好看,有什么技巧?
“行草”书是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仅仅是楷书的快写!它是有笔画的省略、连带、错位以及体势的变化的!写好行草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书法家具备深厚的楷书功底,否则用行草书写出来的线条、笔画就会软弱无力,无精打***,缺少笔力和质感!
笔者学书30多年,篆、隶、草、真、行五体皆能,至于“传承”两字怎么写好看,笔者先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字形结构然后再来尝试着写一写,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传”字左右结构,“承”单一结构或者说独体结构。“传承”两字放在一起书写,则要注意整体的美感和章法的协调统一!
“传”字可以用繁体字和简化字两种字体书写,左边的单人旁笔画少,应该写得稍微粗一些,整个字左收右放,左紧右松,左边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单人旁的写法有很多种,起笔那撇可以藏锋、露锋,也可以用侧锋,或方或圆,上大下小,或者上小下大,或者撇竖分开,下面那一竖顺势往右挑,左右呼应比较连贯。右边中间那横和那点可以省略不写,但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中部写得稍微紧凑一些,有相同笔画的要有粗细、长短、方向、角度、方圆的变化,力求生动而不呆板!
“承”字起笔一般横撇与竖钩连在一起,也有用一点代替的,更有甚者把左右横撇和撇捺省略不写的,如唐代书法家陆柬之,明代的书法家王宠等人就是那样写的,笔画非常减省,笔意非常连贯。一般情况下,左边大多写成一个“7字”或者“z字”,也有用一点代替的,中间写出连带的两点,顺势向右挑出连接右边的撇。右边可以写出撇点,也可以写成一撇一捺或者一个类似“3字”或者“2字”的形状。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书法“传承”二字如何写,如何布局才好看,我来分享一下我的方法。先用签字笔演示行书、草书两种写法:
1、行书写法,基本传承二王的行书写法
2、草书写法及要领
“传”字较正,较为收敛;“承”字较为放纵,形成对比;特别是最后一笔收尾,颇有“曲终收拨当心画”似的感觉,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一)、王羲之行书:1、《晋 · 王羲之 · 金刚经》;2、《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
谢邀请,憋人觉得传承二字应体现出从上往下的气势,贯通一气,一脉相承,不能气断,一来体现出书法史的传承,二来体现技法、内涵的传承,意义的传承,正统碑学,帖学当推之。江湖不考虑!
书法主要是讲究章法、笔法和结构,三者都很重要,但就简单写几个毛笔字而言,结构比较重要一点,书写技巧就是注意整体和谐,笔画间架平衡,重心尽量垂直,写出来就能凑和,下面是我涂鸦“传承”俩字。
首先从用笔,做到“中锋取质,侧锋取妍”的根本,一副作品先不看技巧,先看线条的质感,做到“入木三分”,有一种锥画沙,屋漏痕的味道,笔在画中,才能写出线条的质感,其次再看用笔的技巧,比如,露锋,还是藏锋,虚实结合……
再看结构,要注意疏密、向背、收放、留白布局、高低错落……
再次看章法,比如“传”字写得轻巧灵动一些,“承”写稍微厚重感,行成对比,或者一个字中,如“传”,左边“人”写得厚重一些,右边“专”写得轻巧灵动一些。
在书法里,“使”和“转”说的是什么?
使转是书法中两种用笔方法,多用于篆书。使是平移,如写篆字的横和竖。转是转弯,即转笔写弯画。篆书大致就这两种用笔方法。
使转是相对提按而言的。写篆书是使转,而写楷书则是提按。提是把笔锋提起来,按是把笔锋摁下去,具体的方法就是永字八法。.
使转和提按都是通过手的力量使笔运动。使转是笔锋在同一高度的运动,所以写出的笔画粗细一致。而提按则由于提笔笔画细按笔笔画粗笔画粗细总是变化的。
以上仅是个人理解,供参考。
题中“使"是错别字!应为“驶"。
我认为,驶转是一种常用的笔法动作现象。特指笔锋在行进中随机转弯,用以改变笔势(行进方向)和为塑造某种形制,并伴有调锋理毫、蓄势待发的意图,所***用的运笔技法。根据具体用法与意图不同,常见的驶转法有圆转、方转、绞转、萦绕……总之,驶转=行笔+转弯
觉得我说的对,请点赞!
谢邀。
“使”和“转”是有出处的,最有名的是孙过庭《书谱》的书法教学理念:执使转用。
古人写文章用字精炼,所以这“执使转用”是讲的书法中的四个要点,而且文中也有解释:
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
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纵横:横竖 牵掣:牵连、连接)
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钩:半圆 环:圆 盘纡:打圈、萦绕、连续的转)
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由此可见
“使”是讲直线,特别是连续的横竖变换
“转”是讲曲线,即弧线与弧线的连续
谢谢邀答。使和转,是书法术语,指的是两种书法动作,即书法创作的运笔动作。使,运笔角度突然急促的转折变化。转,运笔角度逐渐缓慢的转折变化。使者,见方。转者,见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法的方笔圆笔。不同的书体,使与转的频率不同,真书使多转少,行草则转多使少。
使和转,是毛笔书写过程中两个必有的动作,它与提按顿挫等都属于运笔中的常规要领,也是学好书法必须掌握的技法。
那么使和转的概念怎样解释呢?历览前贤理论学说各有不同(这里不一一展开),但大同小异。联系我的学书经验,我认为:使,就是使用笔锋,含有运笔前蓄势待发以至于笔锋开始行走,到完成书写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还贯穿着提按顿挫转折等动作。也就是说,使,是一条线,其他动作是这条线上的结。
那么转,顾名思义,就是笔锋圆转运行划弧线的动作,与折的动作相对。转锋时,毛笔要含提意,中侧锋有机行走。写出来的效果要做到古人说的如锥划沙,如印印泥。否则不是软弱拖踏,便是偏侧细弱,达不到所要求的效果。
使和转是书法书写的技术手段,只有正确、熟练的掌握其要领,才能写出有质量的点划、结构来,从而为今后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家之言,还请方家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批评指正。
为何草书早于行书?习书不是常说先行后草吗?
书法字体的诞生是,先有行书,后有草书,然后才有楷书,这个已经打破人们的固有观念了。
其实这个是先有手写体,那么就是行书,然后草书属于更艺术的字体,而楷书因为书写慢,起笔、转折、收笔都带有棱角,但是字体更端庄大方,属于一种类似“书面字体”或者官方字体。
现在一般认为楷书是基础,然后行书,也不算错,毕竟是正经的练字途径,好像即使知道了先行后楷,也得这样练。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草书早于行书!
再更正一下学书步骤:行书与草书学习不分先后!
为毛?请听俺一一道来。
先说下书法发展演变史:书法从结绳记字后到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_a***_]”。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
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由此可见草书是早于行书和楷书的,所以先学楷再学行后学草的概念不能说肯定是错误的,至少我们可以打破目前学书的一些常理。各种书体都有自身的笔法体系,既可独立又互相关联,简单的说从哪种字体着手都可以。择其好者而从之,本身就是件美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草书字体转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草书字体转换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