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铁山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铁山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曾景充行书册—以碑入行写千文》这本书好吗?
曾景充,是广东著名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他的魏体书风在岭南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曾景充先生早年研习美术,有很强的造型能力,运用于书法创作中,形成了重形、重整体效果的特点。先生体魄强健,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对书坛创作新动向和学术动态有着青年人一般的敏锐,创作上不断吸纳着新的成分,始终保持着吐故纳新的生命力。
曾景充醉心于书法艺术,一心向学,勤于临池,静静浸淫于古代优秀帖学之中。后来生活造就机缘,使其走上了专事书法的人生路。为了胜任书法教学需要,他潜心精研技法和书法研究,不满足于帖学,转以碑学为主,广泛涉猎三代金文汉碑诸品及魏晋碑版,《张猛龙》、《龙门二十品》、二爨、《泰山金刚经》、铁山摩崖等无所不学。其数十年坚持践行一个书法理念,就是“熔冶碑帖,北笔南意”,即以北朝碑版为笔,增强骨格,以南朝帖学为意,以期丰神俊逸。认为这是发展书法艺术的要诀,并力图把帖学的流美俊逸和魏碑的雄强厚重有机结合,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 。
1991年,年过半百的曾景充还应邀赴日本举办书法展览,为东京书道教育院的研修生讲学,并受聘为新日本书道院艺术顾问。在与日本书法同行切磋交流期间,使其真正理解和领悟到了“笔墨当随时代”这个古训的深刻含意,认识到传统书法在当今信息万变的时代中,应充分表现其现代性与时代感。回国后,曾景充广交书友,以能者为师,不论老中青少,相互取长补短,数年之后书法创作进入了新的境界。其巧妙运用碑帖之精华,打破传统界限的束缚,使篆、隶、楷、行、草作品的结体和笔意有了新的变化,挥运之中足见道法自然,避免了创作流于程式化。
经典。
曾景充醉心于书法艺术,一心向学,勤于临池,静静浸淫于古代优秀帖学之中。后来生活造就机缘,使其走上了专事书法的人生路。为了胜任书法教学需要,他潜心精研技法和书法研究,不满足于帖学,转以碑学为主,广泛涉猎三代金文汉碑诸品及魏晋碑版,《张猛龙》、《龙门二十品》、二爨、《泰山金刚经》、铁山摩崖等无所不学。其数十年坚持践行一个书法理念,就是“熔冶碑帖,北笔南意”,即以北朝碑版为笔,增强骨格,以南朝帖学为意,以期丰神俊逸。认为这是发展书法艺术的要诀,并力图把帖学的流美俊逸和魏碑的雄强厚重有机结合,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 。
魏碑有什么特点?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
“魏碑”是民间习惯叫法,全称是“北魏楷书”,包括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此外,当时写在经卷上的楷书,也应包含在内。
公元398年,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魏国,定都平城。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
魏国由鲜卑族建立,位处北方,故史称北魏。
需要说明的是,北魏时期,中国的南方正处于南北朝时期,也就是说,南方的“二王书风”已经成熟。
但是,由于南北***的对峙,加之“二王”书法只在南方贵族中流行,所以北方的鲜卑族,只能按自己的想法在完成由隶书向楷书的转变。
所以说,二王楷书与北魏楷书虽然几乎同时代产生(二王略早),但二者完全是两个体系。
魏碑字体和书写方式独具风格,它继承了汉隶的笔法,字体富有隶意,结体严谨宽博,“斜画紧结”是其基本特征,书体沉稳大方,笔势厚重刚健,格调宏放,风格雄强。
总之,其气势之强、结构之奇、变化之多,是其他书体所无法比拟的。
“上接汉隶,下启唐楷”,这是魏碑在书法史上的重要作用。
魏碑兼容了汉隶的扁方形体,波挑鲜明,严谨端庄,雄强恣肆,它开启了一代新体之风,体现了很高的书法实用价值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魏碑指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魏碑的特点:
1、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或超出边界;
2、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
魏碑是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后产生的奇特书体,属于楷书不完全成熟期的书法。正因为不完全成熟,才表现出自然质朴、雄伟粗犷的美。
魏碑在书法史上的意义:
魏碑在书法史上举足轻重,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北魏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主要时期,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楷书“魏碑体”。同时,它的形成与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交织着政治历史文化的变迁。
魏碑书法的优点对于部分书法初学者而言,你或许喜欢更工整的唐楷,或更准确地说,你其实喜欢的是明清人所写的馆阁体楷书。当然了,馆阁体楷书写好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是馆阁体的最大不足是:用笔、结体千篇一律,过于标准化和程式化,没有了多样化。过于程式化,也意味着艺术就走进了死胡同。这也是清代碑派书法(碑学理论)兴起的最直接原因之一。那么与唐楷或明清馆阁体楷书相比,魏碑书法究竟好在哪些地方?总的来说,就是魏碑具备多样化、丰富性特征,这恰好满足了人们在艺术上追求多样化的需求。具体说来,大概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一、结体未定型中国汉字演变史,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文字阶段,即由甲骨文到小篆阶段。二是今文字阶段,即由隶书到唐楷阶段。由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的重要手段,就是所谓的“隶变”,即古文字由小篆向隶书的转变。具体到今文字阶段,隶书为初期,魏碑为中期,唐楷为晚期。到了唐代,汉字的楷书字体完全定型,字体不再向前演变。而唐代及宋代印刷术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加强了字体的稳固性,使汉字字体不会再发生剧烈变化了。
1、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
2、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
如《爨宝子碑》、《爨龙颜碑》而《张黑女》就比较圆润秀美,唐朝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可谓北碑的最高总结,其特点是刚峻峭拔。而言,
1、魏碑是一种具有强烈隶
书风格的,笔力、字体强劲的楷书;
2、魏碑体是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古朴而雄浑;
3、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其中北魏的墓 志铭比前代都多,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4、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
魏碑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揩模。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揩”。
魏碑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
2、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魏碑是汉隶与楷书的中间环节,说到这里,不得不说隶书的重要性。隶书相传为秦时程邈所创,此时的隶书称为秦隶。经过两汉的传承与发展,隶书历经四百年左右的风霜雪雨,承载了中华文化,为传承文化贡献了力量。说它重要就是因为草书、行书的创造全是以隶书为基底开始的。楷书呢比这些书体都晚,它的开创与成熟是以隶书、草书、行书为基底为借鉴,到了三国时期钟繇的手里才算真正成熟,但还有明显的隶意。这个真相我真的不吐不快,也许和您的认识完全背离,可是,这就是真相。
魏碑呢就是在北朝时期盛行的书体,它是对隶书的一次变革和加工。出现魏碑体也是历史的必然,根本原因是隶书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非常成功地成为了官方文字。但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四起,汉朝的灭亡这个政治因素影响了文化的发展,中原文化发达文字比较统一,但是四周蛮夷狄戎就比较滞后,因此汉隶向魏碑演进的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参差不齐的字形变化!比如东北的《好大王碑》表现了简单的稚拙朴实,而东南江苏的《天发神谶碑》又表现出了劲健奇伟的瑰丽风格,云南曲靖的二爨又是端庄古朴、巧拙兼具的风格。西南四川铁山摩崖呢又是笔画圆劲凝重,结构疏朗的风格。陕西的《石门铭》又很成熟,开张奇崛,苍劲凝练与江苏镇江的《瘗鹤铭》笔法有相类似之处。
虽然魏碑书法风格多样,但是整体上也有一些最突出的特点:第一是明显带有隶意,有的甚至是篆隶笔意兼而有之。第二是因为大都刻于摩崖石碑上,故方笔多而圆笔少,表现出劲健雄强的气息。第三是稚拙朴茂的魏碑书法较多,结体疏朗的也多。
作为一种过渡性书体,魏碑在主流文化发展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法度严谨的楷书的成熟提供了借鉴经验。它的笔画波磔,线条的设计比隶书更加讲究,在笔法上有了新的突破。虽然魏碑的载体多是摩崖石刻,墓碑墓志铭,千百年来要么风雨相伴,要么鬼狐神仙相伴,但是其艺术魅力却总是让历代书法家们魂牵梦萦。早在宋代欧阳修、赵明诚、黄伯思等人就已经对它作了一些研究。明清时期更多地受到了书法家及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康有为、赵之谦等人,硬是将北碑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在清代魏碑书法成了突破宋代以来柔弱书风的利器!最大的贡献是赵之谦、金农、李方膺、吴昌硕等人竟然将其笔法用在了篆刻、绘画艺术领域,大有席卷天下之势。
今天,魏碑书法的大家时有出现,曾伯翔、李代煊等又将其作为一生主攻,***众多,又繁荣了地方书法文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铁山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铁山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