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行书小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字体行书小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楷书,行书,草书有什么区别,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
谢谢悟空邀请!
楷书萌芽于秦汉,成熟时期魏晋,兴盛于唐代。是中国汉字书法中成熟较晚的书体,楷书之后,没有新的书体产生。
行书如行,有流动之意,有行走之意,是动态的。张怀瓘《书断》中说"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说明了行书的书写速度比楷书要快。行书之名,始于晋代,而其产生则在汉末。
行书中,以楷法入行方笔多,以草法入行圆转笔画多,近楷称之为"行楷″,近草称之为"行草″。行草似云过天空,似小桥流水。变化多端。行草以意蕴天资为主。
草书书体擅于表情达意,梁庾肩吾《书品》曰:"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书是也。″
草书以使转为主,用笔宜快,用笔宜圆,以得势为法,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势。
学习书法各体,可以了解书法书体演变过程,研究他们的笔墨技巧、审美情趣、创造方法。
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基本符号和形态不同,区分了受众不同。生活中,楷更规整,行更实用,草多数是艺术化的存在。从弘扬国粹的角度,需要大家拾起笔来,合取所好,学习哪个字体都是好的。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楷书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美而行草书则是动态美,他们在艺术形式上各有特点,但又有内在进你的联系。
楷书成熟于魏晋鼎盛于唐代,而行草书也在楷书之前就在隶书的隶书的基础上初见端倪,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了古文字发现时期到了魏晋时代经过钟繇、王羲之这些书法大家的总结创新,使得楷书和行草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诞生的。应当说这三种书体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走到今天的,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最常用的书体,仍然具有很高的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这充分说明这三种书体承载着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而且在每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晋韵、唐法、宋意、明态,三种书体都都对历史做出了不同的哲学解释。
从艺术的品鉴上说,楷书——安静、庄重、规范、严谨;行书——灵动、多姿、生机勃勃;草书——奔放、热情、畅达。三种书体呈现出了三种生命状态,也从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博大精妙,同时三种书体互为渗透相互交融,楷书的严谨庄重里包含着生动和韵味,行书的灵动中也蕴含着楷书的严谨和草书的畅达,而草书更是具备楷书的谨严和行书的灵动,三种书体心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滋养。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小楷更是楷书成熟时期的传世经典;颜真卿唐楷博大雄浑而行书《祭侄稿》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张旭(颠张醉素)《古诗四帖》天马行空纵横捭阖而楷书《郎官石柱记》又是谨严妥帖,动静之间无不都能让我们叹服。
学好这三种书体除了上面的艺术价值外,还能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很大帮助,“字是人的脸面”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职员,楷书和行书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草书则可在业余时间里让你抒***怀畅叙幽情,中国人离不开汉字更离不开书法,更时时刻刻要用到“真行草”,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文化符号性格标签。
书法中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不学楷书不知顿挫,不学草书不知使转,古人曰:楷书难于使转,(不会使转便疆化)草书难于顿挫,(不会顿挫便留不住笔)。行书在于楷草皆善。学习它们的意义在于创作书法的过程中能达到心手双畅,抒情达意。给欣赏者带入诗情画意的情感中。
一、书法中楷行草书的区别。
楷书字形端正,结构严谨,书写速度相对于行书和草书来说会比较慢。
行书的书写速度比较快,结构源自楷书,寻求章法上的变化,作品看起来更灵动,神形兼备。实用性更强。
草书的书写速度相对较快,但是草书的草法要单独去记,比较麻烦,相当于要重新识字。但章法更加灵活,突出神韵,作品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二、学习书法的意义。
学习书法,对一个人的专注力,耐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对签字***的用处更大。
学习书法需要大量的练习。所以书法是实践的艺术,很有意义,但是如果没有苦练的话也就没有意义了。
什么是楷书什么是行书?
楷书也叫正楷丶真书丶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趋简化,横平竖直。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古名楷书。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晋唐最流行。
行书:介于真丶草之间,变真丶以便于挥运的一种书体。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反之叫行草。
介楷草之间,书体流畅,牵丝连带,方圆交替,连号省变,章法自如。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行书,顾名思义就是比较流畅,行云流水的书法。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楷书、行书怎么融合一体?
这句话出自启动功先生《论书札记》“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为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实际上用不着解释,启功先生说得很明白了。有的将行书写得过于放纵,甚至开而不合,一个字点画位置有失法度,这就不好了,还是应当顾及这个字的楷书字形;用笔方面,虚尖起笔也不能太多,还是要适当运用逆入、回收笔法,籍以增加字的厚重感。那么,写楷书时,也不必每笔都逆锋起笔、回锋收笔,适当地运用行书的映带笔意,让它们彼此顾盼,这样,楷书才会活起来,不至于呆板。
楷书当行书写指的是写楷书时注意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内在映带、呼应关系,字比较有精神,不至于字无生气。以具体作品分析,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赵孟頫的楷书《胆巴碑》《妙严寺记》等。他们把行书技法借鉴融入到楷书作品中来,书写此帖时很注重笔画呼应关系,充满节奏跳跃,整幅作品挥洒自如,行气十足,笔意华美,有空灵之气。这些幅作品是楷书当行书写的经典作品。
行书当楷书写指的是写行书时,毛笔的笔尖要顶着纸面写,力送笔尖。仍有写楷书的提按、快慢、轻重节奏用笔特征。行笔不能过快,否则笔画飘浮乏力,我们再来看看王羲之《兰亭序》,文征明《独乐园记》等。他们是以楷书架构为底,加以笔画连接,写出行云流水、俊秀挺拔风格。点画形质好,笔笔到位,苍劲老辣。楷书厚重沉雄,骨力劲健的特点在此帖中展露无遗。这些幅作品是行书当楷书写的佳作。
楷书技法和行书技法可以互相借鉴融合,学习书法可以二种书体一起学。依个人爱好分清主次,从而有效提高书写水平。
还是谈个人感受和看法。
在书法学习中,有“楷书忌呆板,行书忌浮滑”的说法。因为楷书笔画中规中矩,点画间无连贯,学习楷书的时候会因为注重点画而忽略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也会忽略点画间笔势的延续关系,这就容易造成楷书呆板。而行书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往往有因为刻意去强调笔画间的连贯而形成线条浮滑。所以,有老师会提出,楷书当行书写,行书当楷书练。其目的是强调在练习楷书时需要注意笔势、点画间的相互关系,甚至会有“空中抢势”的说法,把笔锋离开纸后的笔势延续到空中,而在空中完成笔势的变化。而行书当楷书练,则是强调在练习行书的时候必须像写楷书那样注重线条的饱满和厚重。
从楷书到行书的过渡,建议从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入手,毕竟在《圣教序》中没有涉及字与字之间的连笔,只在单字的笔画中***用了连笔。对于有一定楷书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应该容易掌握。
“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这句话原话来自启功先生的《论书札记》,原话是:“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强调楷书的法度和行书用笔的笔势问题。
行书宜当楷书写
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写行书,一是行笔流畅,能够抒发自己的情绪,写起来感觉也很潇洒字如;二呢,它又不像草书那样难学,还要记住很多草书的符号。
但是,写行书最容易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味追求飞扬的气势,把字写得散了,或者写得没有法度了,连笔画的位置关系都丢了,让人看起来甚至都不知道你写的什么。
因此,启功先生认为,写行书的时候要当写楷书那样,点画的位置摆放、聚散关系都要符合一定的法度。写行书如果失去了法度,书写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楷书宜当行书写
初学楷书的时候,我们临帖的时候往往是看一笔写一笔,我甚至见过一些所谓的名家,写一个字要分两次蘸墨。而且学楷书的很多都是临摹的唐楷,多是碑刻法帖,很多笔画之间的笔势关系都看不清楚,因此写楷书的时候往往一画是一画,笔画之间很少笔势的呼应。
因此,启功先生说写楷书的时候要像行书学习,注意点画之间的笔势呼应、顾盼的关系,这样写出来的楷书才不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点画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生动的。所以,启功先生有一句名言:“透过刀锋看笔锋”,也有这个意思。
因此,在我们学习唐楷的时候,不妨看看赵孟頫留下的一些楷书作品,看看他的作品中,点画顾盼的关系,你就理解笔势的问题了。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的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行书小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行书小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