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颜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颜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练《颜勤礼碑》,行书选什么帖练好?
楷书练扎实以后,可以接着练行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由于是集字,上面***了王羲之行书的所有特点和韵味,其中有几十个字也是从《兰亭序》中搜集来的,代表了王羲之书法较高的成就。
王羲之的书法练好后,如果想写大字,可以继续推荐练米芾的《蜀素帖》和《苕溪诗帖》,笔法变化跳跃较大,对以后写大字作品也有帮助。
练习书法要有系统性,入口宜小,而后沿着一根主线层层深挖,如此方能事半功倍。按此道理,学过颜楷,再学行书最好也学颜真卿行书。
有过挖藕经历的朋友知道,挖藕时,我们应顺着荷杆下去,找到藕后再沿着藕的走向挖,如此方能将一支藕完整地取出。否则伤了藕,泥进去就不值钱了。
学习书法也是如此。以米芾为例,他曾自述:
“余初学颜,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
米芾的学书道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他从颜柳入手,逐步向上追溯,使自己的书法成体系地不断扩展,方成就了“八面出锋”的他。
颜真卿与王羲之一道,是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颜字尤其是行书,虽从王字出,但它又与王字有很多不同,自成体系。
颜真卿行书沿袭其楷书特点,中锋为主,裹锋而行,篆籀之意浓厚,古朴质拙。与王羲之行书比较,王字纤瘦,颜字丰腴;王字妍美,颜字雄强;王字圆润,颜字苍涩。
所以练习颜楷之后,应以学习颜真卿行书为宜,其三稿皆是可以学习的范本。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楷书练习一定基础后,可以学习练习行书。
关于行书,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公认的最好的两个字帖: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ping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但是我个人觉得赵孟頫的行书更适合新手入手练习,首先因为他的字帖墨迹比较多,可以临的贴也多,并且很多经典字帖广为书法爱好者喜欢。代表作《前后赤壁赋》,《岳阳楼记》,《秋兴赋》,《洛神赋》等。
我是一名书法教师,感谢邀请。
关于楷书学颜体,行书学哪家,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无所谓哪家的,只要选经典就可以了,历代行书大家都是可以的,关键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这里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楷书作为基础,一定是学的越扎实越好,千万不要急于去学习行书,不然的话结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学书法,有了一个很好的楷书基础,选行书不必局限于某一家,但在选择上还是有推荐的。颜体楷书学好了,学习行书当然可以直接学习颜体行书了,这在很多用笔、结字上的衔接会更直观一些,所以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肯定有的人不喜欢颜体行书,这也没关系。颜体楷书的用笔和纯正二王一路行书的用笔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并不代表着格格不入,依然存在着诸多共性。所以,如果喜欢二王一路行书,就可以大胆选择,不必犹豫。
楷书练《颜勤礼碑》行书最好先学《祭侄季明稿》,坚持一大一小结合练习,相互促进,进步会很快的。练到一定程度。建议你再追二王,以取法乎上。为什么?我对此作了一番考究。
颜真卿的书法是源于二王一路。颜真卿的老师是张旭。张旭是陸彦远的外甥,陸彦远的父亲是书法大家陸柬之,陸彦远传父书法,以传张旭。陸柬之是书法初唐四杰之首虞世南的外甥,柬之少学舅氏,极有成就。虞世南学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智永临习家书三十年不下楼,作品《真草千字文》流传至今。
学习二王宜从《圣教序》学起。
颜真卿行书学谁的?
颜真卿行书学二王的。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学习行书,是学王羲之,还是颜真卿,比较难选择,你怎么看?
世传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下第一,颜真卿《祭侄文稿》第下第二。估计提问者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才会提出是学王或者颜的问题。以下从几个方面作一些分柝以及给出建议。
一、书写状态:我们大多数人学习书法,是在心平气和,心无杂念的状态下进行的。如草圣张旭在醉醺醺的状态下龙飞凤舞才是一绝,但绝大多数人醉酒后不是沉沉欲睡,就是发酒疯,何来一绝?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常态下书写的书法比较正常,正面,与习书的状态相符合。
那么,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是在才子佳人饮酒作诗的状态下进行。拼的是酒量,拼的是文彩,谁也不服谁?是在比较任性放纵中一气呵成的,也是一绝,不可多得。
另外,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了记念被叛军斩首的侄子,处于悲愤之中,情绪激动,运笔如飞、此情此境不会考虑及讲究书法中的条条框框,只为感情的宣泄,此品也非多见的。
二、书法风格:
《兰亭序》整篇字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劲、疏密相间、布白巧妙。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
用笔使锋之妙,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之称谓。
《祭侄稿》其字点画密聚,形成一个块面;另外,其枯笔连擦数字,奔放不羁。整幅字虚实,轻重、缓急、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I草稿特有的【不拘小节】,和结体偏于松散,舍弃了起笔,收笔、转折、勾趯的规整,却保留了沉实挺劲而浑厚的线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颜体稿书风格。
三、对后世的影响力:
《兰亭序》因受到唐太宗的大力推崇而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并且真迹倍葬于唐太宗坟墓,后人看到的都是临本。但是其影响力还是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代又一代书者,成就比较大的就有王献之,智永和尚、米芾、赵孟頫等筹。反观《祭侄稿》想必学的人也大有人在,但能传世的书家极少,可见,宗其为师,仍不被大众认可,影响力有限。
学写行书,选王義之行书?还是选颜真卿行书?其二人行书代表作一是《兰亭序》,另一是《祭侄稿》,从书法的法上分析研究看,都是遵循同一法则创作而书写的,如果学习者学习书法的法和书法遵循的规律是什么?学王学颜都是一样的,没有多大差别。从书法的神韵上看,学其王比学颜好些。从书法的骨筋看,学其颜较好。从运行笔线质看,学其颜的“麻布点"比学王的有学头,一目了然,清清楚楚,王羲之行书作品中很少几乎没有,学颜便于人们学习掌握,如果想学习运笔的“金丝条"另找一书体。
王羲之行书是阴柔美风格的代表,妩媚多姿,温婉含蓄,风神潇洒。古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如谢家子弟,纵覆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度。″
颜真卿行书大气磅礴,厚重雄强。是行书阳刚之美风格的代表。苏东坡称赞颜书道:"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
择帖时,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二者的行书都可学。
对于学行书来说,不论选择哪一家法帖,都要注意行气流畅。
什么是"行气″?
指字与字之间要贯气的方法。
一,行气宜直,每一行都有一条中轴线,虽然可以左右摆动,写的字不能偏离中轴线太远,会显得不自然。
二,牵丝不能过多,以笔断意连为佳,牵丝过多会影响行气自然。
三,行气从熟中来,用笔结构精熟,意在笔先,大胆落笔书写,也是达到行气贯通,气韵生动的方法之一。
(图一,图二为王羲之书《诸贤帖》,图三至图八为颜真卿书《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局部。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行书学王羲之?还是学颜真卿?其实不难选择。
首先你需要有一个主见,就是你想一步到位地学习,还是逐步递进地学习。
如果你想一步到位地学习呢,你就选择王羲之的行书。但是,学习王羲之的行书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难!或许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那是没有深入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人的肤浅认识,真正学习过王羲之的人都知道王羲之的行书是最难学的书法之一,或许是没有之一!
而你想寻序渐进地学习,你可以选择颜真卿的行书,颜真卿的行书相对王羲之来说是容易了一些,可是,颜真卿的行书依然有他的难点,那就是飞白与屋漏痕!飞白与屋漏痕可以说一个书家终生的追求,能随意地,自然地写出书法的飞白与屋漏痕,那绝对其实大家猜拥有的技能!
临摹哪一家的字帖,并不难,主要看你喜欢的风格,还要看是否有一定的基础。
颜真卿的书体和王羲之的书体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不同于王羲之灵动飘逸,清雅秀丽的风格,颜真卿书法开雄浑刚阳之风,无论楷书还是行书,浑厚质朴,强健有力。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如果是初学者,不建议临习颜真卿的行书。颜真卿的行书用笔中锋为主,方圆兼用,笔画坚实有力,浑厚拙朴。
其字笔画粗细,圆转变化较大,初学者很难把握,浪费了力气,可能还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没有坚实的功力,不适合学习。
学习王羲之还是以《圣教序》为始,切不可初学《兰亭序》,等有了基础,再学习王羲之别的行书范本。
《圣教序》是王羲之的书法集字,集中了王羲之行书之精华,一般集字范本优点是,单字优美,缺章法和气息的连贯性,《圣教序》则完全不同,不但单字优美,气息连贯性也是非同一般。
《圣教序》单字精美,每个字都适合初学临摹,虽然适合初学,但是并不容易学,其字形变化较大,用笔丰富,需要反复临读,吃透奥秘。
有了王羲之行书基础之后,如果感觉进展缓慢,可以转过来学习颜真卿的行书,互相补充,说不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良品文化,感谢您的关注评论,谢谢!
楷书与行书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
谢谢您的邀请!
构成[_a***_]书法的五大书体即篆、隶、楷、行、草都是源自中国汉字。这五大书体是中国汉字所生的五胞胎,汉字是中国书法之根。
楷书和行书之间的联系,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血缘上的联系,是“同祖同宗”的一对孪生兄弟。楷书和行书都始于东汉,行书是以楷书为基“演变”而成,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缓慢和草书难于辩认而应运而生的一种书体。唐张怀瓘将行书定义为:“不真不草,是曰行书”。清刘熙载曰:“行书有真行,有草行”。随着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后世出现了表述楷书和行书之间联系的书法新术语,诸如楷法多于草法者称“行楷”,草法多于楷法者称“行草”,介于“行楷”和“行草”之间者称“”行书”。可見楷书和行书之间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仍是通用的标准字体之一,它形体方正,笔划平直,结构严谨,字形定型。楷书在体势上多呈长方,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势,各部分的位置安排更合理得当。行书在楷书基础上产生,介于草书真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据张怀《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行书是真书转变支而成的。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只要在书法范畴之内,那他们之间就必然有联系。
楷书与行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联系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水***融。两者相辅相成又各自独立,在书法的字体之中相对独立并且独领***。可以书法中楷书和行书就像一对兄弟,也像一对夫妻,既有情亲也有爱情。
兄弟
楷书和行书就像是一对兄弟,他们在历代书法大家的手中,相互帮助,相辅相成,凡练楷书者必练行书,凡练楷书者必精通行书。这是自古以来书法家不成文的规定,按照兄弟礼法对待楷书和行书。相对于行书来讲,楷书好像难度更大。他需要练习者平心静气,安稳如山,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持久的练习。而行书要求挥洒自如,气势如虹,行笔间力透纸背,勾连处藕断丝连。我们通常说楷书带行意,行书有楷意,这才是最好的书法。可见行书和楷书之间的联系是多么密切,楷书行书关联之大犹如兄弟。
夫妻
楷书行书就像一对夫妻,他们之间有令人羡慕的爱情。当一位书法家的水平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一定是行书楷书双绝,这对夫妻就像是书法家手中的利器,相互成就。有的书法家总是说自己只擅长一种字体,那就是谦虚。但凡到达书法家的水平,必定楷书行书都很棒,所谓的擅长也只是相对来讲的。就像是夫妻之间必定有一人主内,一人主外。一人在外奔波一人在家职守。行书和楷书就是这样的一对夫妻,在书法家手中必定有一项擅长,一项相对弱一些。可是不管怎样,行书和楷书都是书法家的擅长。这和夫妻关系是一样的,有一个强势,就会有一个弱势。这样的夫妻关系才是最和谐的。楷书和行书这对夫妻就是这样的和谐关系。
通过以上观点,个人认为楷书和行书是有很大的联系,二者缺一不可。以上言论,仅为个人看法,欢迎评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颜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颜体楷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