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暗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暗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下面这幅硬笔行草书如何?
这幅硬笔书法书写的率性、流利、回环、使转等特点就不说了,重点说一下它存在的不足:
一是头重脚轻。纵观这幅硬笔书法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头重脚轻,起笔回环使转,但到了收笔的时候,又显得缠绵无力,这无论是毛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都是书家大忌!换句话说这样书写出来的字,重心不稳,给人一种琢磨不透,飘忽不定的感觉,不知道书写者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与笔意!这与整个书写内容的主题也是脱节的,是不可取的!
二是任性而书。书法有法,书道无常。一幅上乘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形神兼备的,换句话说就是既要有形上的取势,又要有意上的创新,这样才能让人回味,这样才耐看,才百读不厌!
三是运笔缠绕。回环使转是运笔的一种最基本方法,但是过分的回环使转,过分的笔意缠绵,过分的意断笔连就会让人感觉不到每一个字的书写法则,草有草法,行有规范!我们在现实中会看到那些大家名家的书法作品,他们每写一个字都会点画周到,很少落虚笔走空笔(留白飞白枯笔等只是另一种表现形式,而非故意为之或有意为之,而是一种自然而为和顺其自然)
四是笔法错误。汉字书写无论行草隶篆都有固定和约定俗成的章法笔法笔意笔顺,而不是任性而书,率性而为!这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初学入门到完全驾驭的过程!希望书者能够渐走渐高,书法水平会越来越高!
从这张字来看,作者是练过字的,手上感觉不错,运笔较流畅,但缺点也很明显。
1、最大的问题是,字与字之间缺乏呼应,各自为战,作者还不明白章法的基本原理。
举个例子,最后一行“在”“灯”,两字的收笔都是向右上,与下一字的第一笔完全缺乏联系。
从上面这张作品可以看出,字与字之间可以明连,如第六行“公子”二字,或暗连,以笔画呼应,如第一行“不见”二字,或字形呼应,如第二行“重”字左倾,“貌”字右侧。
总之,章法首要要求是行气连贯,要能看到作者书写时的节奏。
2、基本功不扎实。作者取法不明,基本上是信笔而书,很多字只知基本字形,但结体没有美感。如第一行最后“落”字,似是而非。
这张字中夹杂很多草书写法,但我们一定要明白,草法是有严格规定的,虽然说一个字,每个人的提按不同,形状可以有所不同,但每一个动作必须到位,少一个就不对。
还以“落”为例,上面是清代傅山的,下面是明代祝允明的。
这幅硬笔书法行草书,多少有些瑕疵。但是让我看,一幅硬笔书法能够写成这种水平,值得庆幸了,值得我大书特书了。
很显然,这个作品的作者
,具有很高的审美修养。个别字写的不对,但是瑕不掩瑜。书法写的灵动飞舞,端庄欹侧交相辉映,在笔墨的浓淡上也有明显的对比。比如说最后两行的用墨淡一些,头四行比较浓厚一些,这就是书法中的变化,因为变化产生了美。
尤其精妙的是,写作者把握住了这首词的精髓所在,看上面我所圈点的“声”和“舞”两个字,两个竖画极力向下伸展,极恰当的表现了这首词的韵味。
就解读到这里吧。
我是京东千里行,但愿能与你同行。
与其说这是一幅草书作品,不如说这是一幅行草书作品,这幅作品里面除了草书,还夹杂着很多行书的写法,并不能算是一幅草书作品。
1、我对这幅行草书的第一印象就是写的太乱了,章法上乱了。行草书法一般会***用纵势,这幅作品的每一个字都不去考虑上下字的关系,而是向左右去伸展,横势比较多。加上行距比较小,造成了一种乱的感觉。写行草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下字的关系,即使上下不直接连起来,也有有一种势在,要不然整体的气息就不聚拢。这幅作品明显是太在意单字,而忽略了整体。
2、这种注意单字的现象扩展到用笔上,就是方折太多,而圆转太少,行草书为了保持整体的流畅,一般会弱化方折,多用圆转,显然这幅作品的方折影响了作品的流畅性。
3、作品的取法上,我并没有看到作者明确的取法方向,这种字体并不是从古帖中出来的,说明作者临帖不深,没有领会字帖就要写出自己的东西,这在书法的学习上是不可取的,在古代经典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才是好的、格调高的书法作品,自己发挥就属于野路子,是书法里的大忌。
4、作品还出现了多处的错字,草书书写的也不够准确,第二行宝马雕车那一句还多出了一个风字。
5、建议
建议作者不要再这样写了,想要取得进步,必须要从古代的字帖开始学起,建议你可以先去练习唐代孙过庭的草书《书谱》,这样既能够练习章法、草字、笔法,还能够学习一点书法理论。
你觉得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暗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暗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