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中有中锋行笔一说吗?
毛笔书法入门,是以基本笔画「右侧点」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十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中峰行笔指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笔杆竖直下向。用中锋写出的线条饱满有力,有三维立体感。古人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指的中锋运笔。中锋行笔时用墨不能太枯,更不要一笔写到底,应根据需要随时“舔笔”使其保持“锥形”。此外,中锋运笔的效果还与书写速度的快慢有关,也与书写技巧生熟有关。故书法上对于中锋运笔效果有两种:一曰:“折钗股”;二曰:“屋漏痕”。两种特殊效果的线条都给人以美感,但其韵味截然不同,一个“秀媚”,一个“苍劲”。前者行笔较快,后者行笔较慢,当然,书写中有意的快或慢却不能达到目的。这还与书家功力深浅有关。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些概念本来就不是非常严格的,不同时期的帖子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用现在的书法用语来讲,中锋一般来说就是笔身基本垂直于纸面,只用笔尖书写。侧锋就是就是笔锋倾斜,用笔尖和一小部分笔肚书写。注意传统的书写方式是不会用到笔根的,如果你写字经常把笔压到笔根,那你用笔肯定有问题。
一般来说,传统笔墨要求无论是中锋还是侧锋,笔尖都是藏在线条的中间,不会外露,笔身倾斜的方向和线条走向基本一致。如果笔尖外露,则视为败笔。当然现代的书法不一定要讲究这些,要看作品的要求。
首先要弄清起笔、行笔、收笔,一个笔画的完成包含了这三个过程,横竖的起笔都是侧锋,然后转笔改变方向,使用中锋把线条拉长,再顿笔回锋即可。但不是所有笔画都是使用中锋行笔,比如含撇的笔画,撇的部分就需要用到侧锋行笔。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两个概念,第一什么是行书?第二什么是中锋?
行书是书法艺术中比较常用的字体,据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正书指的就是楷书,由此可知,行书是正书(即楷书)的简易之从,用现代话说就是行书是正书的速写和快写,它是自然的流动的艺术表达。行书其实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写的比较放纵的近于草书的,叫行草;写的比较朴实尊崇楷书法度灵动的近于楷书的,叫行楷。在书法谋篇的过程中,行书里面偶尔可以夹杂一些草书,这个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赵孟頫,他的很多手札等作品写的很规矩,很传统,很有法度,也很有灵性,其中有行书的写法,也有行楷的法度,还有草书的笔意。总的来说,行书有几个比较大的特点,首先是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其次是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还有就是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以圆转代替方折。
所谓中锋运笔,就是让笔锋在点画中运行,使笔直立,锋在正中,左右不偏。中锋用笔写出来的线条比较有质感,写的字比较有血有肉,神***飞扬。中锋是所有书体中,普遍坚守的一种运笔方法,用专业一点表达就是书法用笔中“千古不易”的准则,是学书这不可逾越的精神法度。在一副书法作品的谋篇布局当中,讲究各种变化:大小粗细、干枯浓淡、疏密虚实,错落方圆,牵引连贯等等,用笔富有无穷的变化,不可能笔笔达到中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变化,最后落笔,必将收力于中锋之上。所以说,中锋不仅是行书中的灵魂,也是所有书体的不易法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根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