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疏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疏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摧”字的行书怎么写好看?
单写“摧”字可以按照上面朋友说的,但要真正写好这个字不能单看这个问题,需要把这个字放在整篇中来考虑,考虑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写好这个字。可以参看王羲之《丧乱帖》和颜真卿《祭侄稿》中都有这个字。就不贴在这了。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一个“摧”字,本身是左右结构,“崔”又是上下结构,“摧”字的书写既涉及偏旁部首的挪移,又涉及笔画的穿插、避让以及粗细等问题,极具代表性。
1、上图是较平稳的“摧”字写法,出自王羲之《黄门帖》。
2、但同样是王羲之,在其《丧乱帖》中,他将右下的“佳”略向右移,且字形拉瘦,则整个“摧”就摇曳生动起来。
3、在古代,因书写的需要,偏旁是可以移位的,比如“松”字,有时可成“枩”,而在王羲之《频有哀帖》中,他将“摧”中的“亻”上移至“山”之下,字形又为之一变。
4、书法结构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向背”,欧阳询善用背势,颜真卿善用向式,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就是一个字中两竖的方向。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摧”,本来没有并列的两竖,但他巧用“扌”和“亻”中的两竖,造出一个“向势”,让疏密对比更加强烈,字的动感强烈。
5、张即之是个造型***,他的字“不走寻常路”。他在《双松图歌卷》中的“摧”,本也平常,但他第一笔和最后一部分的笔画加重,让上下左右四部分轻重对比强烈,饶有趣味。
6、徐渭的“摧”,则代表了另一种结体方法。左边“扌”笔画少,他加重笔画;右边“崔”笔画多,他轻写笔画。于是,呈现一边粗一边细、一边密一边疏的特殊字形。
7、文徵明在《京邸归还诗》中,将“山”略左移,“佳”略右移,但又以“亻”的竖一柱擎天,将整个字的重心稳住,于险中求正。
疏的繁体字怎么写?
我们可以在古代的书法碑帖上面寻找到“疏”字的写法,
从而考究一下这个字的繁体文如何写。
上图中的“疏”字里面,部首从“疋”变成了“足”
只不过“足”写成行书,更加潇洒飘逸。
“疏”字里面,部首从“疋”变成了“足”。
3、上图出自宋蔡襄的行书作品《行书自书诗卷》中的《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
疏的繁体字怎么写?
我们可以在古代的书法碑帖上面寻找到“疏”字的写法,
从而考究一下这个字的繁体文如何写。
上图中的“疏”字里面,部首从“疋”变成了“足”
只不过“足”写成行书,更加潇洒飘逸。
“疏”字里面,部首从“疋”变成了“足”。
3、上图出自宋蔡襄的行书作品《行书自书诗卷》中的《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
“翻”字的草书怎么写?有什么方法技巧推荐?
关于书法“翻”字草书怎么写,我的意见是,还是要认真临写古人的法帖,从古人的法帖中学笔法,从古人的法帖中学草法,从古人的法帖中学技法,从古人的法帖中求神韵,从古人的法帖中寻动感。只有这样,才能把“翻”字的草书写好写出风彩。
上图为孙过庭草书“翻”字。从左至右三笔而成。
书法“翻”字草书不好写,在写之前,建议把隶书“翻”字多临写几遍,之后再临习草书“翻”字。
上图为米芾草书“翻”字。十分有“意”味。
上图为董其昌草书“翻”字,别具一格啊!
关于"翻"字的几种写法,我不想重复已经回答了的写法。我只想说"翻、飜、繙"这三个字,在汉字简化之前(或更早时期),它们的字义根本不一样,简述如下:
翻:指反转、倒下、越过等。如翻身、翻转、翻越、推翻⋯⋯如杜甫诗《白帝》"白帝城下雨翻盆"等。只能在这些义项上使用。
飜:指飞、腾。如飜飞、飜腾等。王维《辋川闲居》诗"白鸟向山飜";李白《姑熟十咏.其一》"波飜晓霞影"是也。鸟儿在空中飜翔⋯⋯
繙:专指翻译。
汉字简化之后,"翻"代替了"飜和繙"。
"翻"字的草书的几种写法,在字的义项上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随便替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疏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疏行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