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裴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裴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颜真卿行书全部作品?
颜真卿行书有《祭侄文稿》、《祭伯父帖》、《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裴将军帖》、《刘中使帖》、《湖州帖》、《与郭仆射书》、《刘太冲贴》、《蔡明远贴》、《鹿脯贴》、《鹿脯后贴》、《朝回贴》、《峡州贴》、《捧袂贴》、《与夫人贴》、《乞米贴》、《守政贴》、《蔡州贴》、《南来贴》、《华严贴》等。
颜真卿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他创作的行书字体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现如今,颜真卿的行书作品得到人们大量的学习。
头条朋友们,就书法上的“屋漏痕”,可否给个明确的解释?
屋漏痕是颜真卿提出的笔法术语,是指运腕用锋把笔画写活,写出了圆润厚实的动感。
屋漏痕的具体含义,和印印泥、锥画沙、折钗股等笔法术语是一样的,即要写出符合笔法的、活的、有生命力的笔画。
笔画写出了屋漏痕,才能成为书法,否则只是写写毛笔字。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而越来越倍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只所以如此,除了内容之外,与其自身的讲䆒不无关系。特别是书法上的“屋漏痕”一一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提出。有关书法线条的动感与对比美的完美结合。“屋漏痕”从字面理解好象雨从破屋的泥墙上慢慢地一边流,一边渗,或大小,或快慢,或凸凹,或长短,或弯曲,或斜正,或方圆……甚至以上多种艺术形态兼容并存,爽心悦目,耐人寻味!
谢你的邀请!
我是杨炳升。
我真的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对于"屋漏痕"的行笔方法和产生出来效果本人不喜欢,但是,我不喜欢归我不喜欢,我也不会反对别人。
我上传两个带长竖的字上来,你自己感觉吧?
锥划沙,印印泥,说的可能是一个东西。都是强调中锋用笔后的笔墨效果。
折钗股,屋漏痕,说的是行笔,一个是转折行笔,一个是直线行笔。
屋漏痕是笔画似直非直的形态。和万岁枯藤说的是一个意思。笔画肯定坚决不疾不徐,每一分毫都有丰富内容,耐人寻味。
本人理解:就是把毛笔尖上的墨送到纸里面去,怎样才能做到呢?这就是书法的功力,即所谓力透纸背。这又与渗透有所不同,渗透存在不确定因素:一是用墨多自然把纸渗透,二是用笔太快虽然有力,但是墨没进去给人感觉急躁等等。所以说“屋漏痕”一说,我想当时颜真卿的体会是:写字要认真写好每一笔,也不能太快,而且要写出有凹凸的质感笔划,用笔要如钢刀一样在墙壁上进行凿刻,象房屋长时间漏水渗入在墙壁上的痕迹一样。上班啰!附:李双阳作品供参考!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第一个“永”字为啥写得像“楷书”?
这个字实际就是楷书。在古代书法作品中,并不会遵守楷书、行书、草书的界限。同一篇作品中,楷行草都可能出现,只要能使作品的风格和谐统一。在楷书的认识上,现在对楷书的认识也和古代的楷书存在偏差。行书是楷书的小伪。什么是小伪?稍微的改变。我们现在对楷书的认识,是以唐代碑版楷书当作标准的楷书,和行书分得清清楚楚。古代的楷书则分翰牍书和碑版书。翰牍书的小伪,才是行书。
翰牍书是大家日常所书。体态适情合意。书写注重情性的溶入。碑版书以记功颂德,书写严谨。碑版记事,翰牍叙情。碑版用的少,翰牍用的广。因为毛笔退出书写工具已经六七十年的历史,纸质书写的东西不易保存,我们现在的书法学习又都是从碑书开始。渐渐的把原来主要的书体淡忘,把翰牍书归入到了行楷书的范围。而碑书就成了正宗的楷书。
王羲之作《书论》中这样写到:“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撇如篆籀。或竖牽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又说:“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所以王羲之在书写《兰亭序》时,开始时手尚未活动开,两行过后,渐入佳境,越写越顺畅。嗯
《兰亭序》在写的时候,只是一篇草稿。随着错误不断的增加,更加的放开书写。他在后来重写的时候,多次书写,都不及这篇。这就是苏轼所说的“无意于佳,乃佳”。
实际上这也是当代书坛的一个怪现象。好多的书法名家和书法理论家们,不知道对楷和行是真分不清楚,还是故意要混淆楷行的界限而浑水摸鱼呢,往往把自己蹩脚的行书说成是楷书,甚至在国展上都可以以行书获取楷书的奖。正因为如此,所以也造成了人们对楷行的模糊认识。应该说,从点画形态和运笔的轨迹上看,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永字就是标准的行书。
打开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能够看到的第一个字就是“永”字。实际上这个“永”字写的并不怎么样。当然我不是在故意贬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而是说,如果拿王羲之自己最佳的书写水平和这个“永”字相比,其实这个永写的相当没有新意。
如果我们把王羲之所有的行草书作品做一个统计,会发现王羲之很少把“永”写成《兰亭序》中第一个字那样。
比如在王羲之的《二谢书帖》中,“永”大多数被写成这样:
在王羲之的《兄灵柩帖》中写成这样:
其他的,如王羲之的《***菊帖》、《奄至帖》、《永兴帖》、《日月帖》、《建安帖》中,都与上述写法大同小异。
但是唯独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处理这个字的时候显得比较特殊。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当时的一些名士如王羲之、谢安、孙绰、王献之等人,在浙江会稽的兰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诗酒会。参加这次宴会的共有41人,他们在溪水旁席地而坐,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就是《兰亭序》,
之所以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第一个“永”字写得像楷书,那是因为《兰亭序》本为草稿,是王羲之新书体风貌的集中体现,所谓的“草稿”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很随意的书写,不打算成为规范的书法,所以王羲之在书写时就没有过多考虑是“行草”或者“行楷”,
当然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不只是把第一个“永”字写成楷书的风格,例如,全文一共用了21个“之”字,每个“之”字都充满变化,绝不相同。《兰亭序》点画凌空蓄势,落纸极尽变化,用笔随心所欲,章法富有韵律,有春风拂面之感。全篇节奏和谐自然,点画之间,字字之间,行行之间,生机灵动,顾盼有情,有萧散自然的风神,
“永和九年”的“永”字写成正楷书,其寓意是永远正义、和谐、和睦社会,王羲之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的把“永”字写完,反映了王羲之风度高远、坦坦荡荡的性情,也在告诉旁人,王羲之根本就没有喝醉,握笔照样稳健,否则,《兰亭序》就不是写成行书了,而是写成草书了,毕竟醉酒后更有洋洋洒洒的意境,对吧。
《兰亭序》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那是因为通篇的第一个楷书“永”字就显示出书法艺术的“力感”,所谓的“力感”是书家笔下功力长期积累的结果,为笔墨技巧成熟的体现,故而,第一个“永”字一开始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头条里有很多写文章的高手。关于文章,大家都知道其写作是一个启承转合的过程,由起初的铺垫,反复渲染,直至***。
书法、国画等艺术与文学一样,也讲究起承转合。一般来说,一件书法作品的开头处于铺垫期,书写时情绪较为平静,行笔慎重缓慢,字形相对工整,而随着书写的继续,情绪出现变化,书写的节奏也相应变化。
在《兰亭序》中,开篇工整,写着写着***澎湃,书写节奏加快,***迭起。通篇来看,书写节奏符合人的情绪的正常变化,作品一气呵成,淋漓尽致。
这一点,在“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中也有充分体现。开头时,颜真卿尚能压抑悲愤,以平常笔速书写,当写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悲从中来,情不能自禁,任笔一泻千里,最后两行从篇首平稳的行书已变成了摇曳生动的草书。
一件作品书体的归类,要看其主要书体。以《九成宫》为例,被称为“楷书极则”,但其中也有个别行书的写法。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实它包含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其中主体为行书。
下面这件颜真卿的《裴将军诗帖》,也包含楷书、行书、草书三体,大家认为它总体属什么?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裴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裴字体行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