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肴字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肴字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当代,如何理解书画同源?
在当代。如何理解书画同源?
回答;
在当代能够具备书法功夫,同时又擅长作画,造诣非常深的,需要下一番苦工夫,才能够达到炉火纯青,齐头并进的。
到任何时候,特别是当代,擅长作画的***们,同时都会成为绘画高手中的书法强人。
从古至今,想利用书法绘画在中国文化艺术最高殿堂里面占有一席之地,不外乎两点,第一,天生的天才,绝对的聪慧。第二,师承名家,悟性发挥。最终总会有所斩获。
书画同源,永恒的话题。
起点都是弘扬文化艺术。
刹费一番苦心:
相由心生出,
品自骨里寻,
书画同源,早已为国人所知。
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陶文,这种陶文大概在8000到10000年前就有了,有时号称“彩陶纹”。这种陶文刻在日常使用器上,既像文字又像图案,这就是早期的所谓“书画同源”吧!只不过,画稍微形象点,而“文”稍微抽象点,“文”就是文字。早期还谈不上“书法”,其实,那时也谈不上画画,很多都是出于使用的目的。但人们作这些陶文的时候还是有审美的意识,如在排列上,刻画上等。至于后来的甲骨文,已经算是成熟的文字了。中国画是以物象为表现对象, 以毛笔墨汁等为表现工具。而早期的汉字有又何尝不是如此?国画中大致有写意,工笔等类别。书法中的正书,行草又怎么不是工笔和写意呢?没人否认这一点吧?国画中的留白,书法中也有。至于国画中的浓淡枯湿等墨法,于书法中也极其重要。中国古代的大画家很少有不善书法的,如赵孟頫、文征明、唐寅等,反过来亦如此。所以说,书法和国画是对孪生关系。当然,现代有的书法家和国画家可能不一定能二者兼善了。那是他们修炼不到家,境界不够高的原因,但是,在当代,我们仍不可以把书画完全脱离,分开,孤立地理解与对待。
在书法经过了甲骨文
,石鼓文,秦朝小篆,汉隶,魏晋六朝,唐楷,宋朝的写意行书发展后
,似乎书法逐渐与传统的绘画分离开来。其实,在使用道具,用笔技法,章法布白,审美意趣上,仍然是彼此分不开的,画,书,诗,印等对于上等的书画作品,是缺一不可的。
提到书法与国画的关系,我们又想到一代大家李苦禅,其书法和绘画艺术造诣和成就在当代是公认的。但是,很多人也知道,他可是个京剧迷。李苦禅先生认为:戏曲艺术和绘画艺术是相通的。如果说李苦禅先生认为绘戏曲和绘画相通,那么,难道戏曲就不能和书法相通吗?非要他明说不可?事实上,很多门类的艺术,其蕴含的道理、规律、哲学是彼此相通的,而不仅限于戏曲和国画之间。人们还知道,京剧***梅兰芳在日占区,蓄发明志,不唱京剧了,而练画画和书法。人们也不难发现,梅兰芳先生的书法造诣不比当代的一些书画家差哪儿去。所以,在华夏悠悠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书法艺术和和她的小姊妹们即国画、陶瓷、戏曲、音乐、舞蹈就这样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她们相生相伴,相辅相成,历经风雨,弥久不衰。只是,书法和国画得关系最亲近,是同一枝蔓的关系。
所以,书画同源,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仍可以理解为书与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能说,书与画对人的艺术感染上产生的效果略有不同。绘画比较形象,客观,直白(抽象画不一定如此),而书法则有点抽象,理性,深奥一点。但上乘的书画作品仍是同源同根,互相映衬。
研究中国书画的朋友会经常提到“书画同源”这个同题。那么,什么叫“书画同源”?书画是否同源呢?
一、书画同源的概念
简单地说,“书画同源”是指中国远古时期的图案、图画和早期的象形文字区别不大,都是用一种简略的、纯线条的方式构形,类似今天的儿童画。
这一传统的影响力极为久远,即使到了商周时 期,形声字成为中国文字的主流(形声字是不“象形”的),象形字所占比例已经很低了, 人们对于字和画的认识仍然差别不大。
二、书画同源的演变
“书画同源”的前提是象形的构形法则和用造型这两个条件,但是随着历史的推进,商周以后形声字的比例越来越高、象形字的比例越来越低一一汉字已不那么象形 了。
同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已不满足于早期的纹饰和“简笔画”的水 平,出现了许多比较写实的作品,如秦代的兵马俑几乎等同***。此时的字和画,不得不走向了不同道路。
尤其是隶书的出现,进一步促成了书画的分家。隶书让圆形的象形符号变成了方块字,破坏了文字产生的基本原则,让汉字完全与画分离。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所谓“书画同源”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书法与绘画来源相同。
最早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仓颉当初创造文字的时候,是依照自然界的物体经过提练画出简单形状,当时字与画未完全分离,也就是说字画同体”。
而正式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他在画上题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在这里强调画画线条应像写书法笔法一样写出来,而不是描出来。他这一提法也得到后世画家的认同和支持,特别是文人画家在实践中将这一理论发扬光大,流传至今。比如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等。
我认为正是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才使中国画线条的充满内涵,更具有艺术性,此乃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也。
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请你关注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肴字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肴字草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