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一年半,接下来怎么练习?
还是要持之以恒的练习,这是基本功,不能放松,唯手熟尔。熟能生巧,只有能够完全驾驶手中的毛笔才能够写出好的作品。同时练一些其他字体,***众长。书法需要不间断的练习,在练习中不断提升自己。更要多观赏名家作品,从中汲取营养。
学习行书《集字圣教序》有几年了,大家看看这个字水平及格吗?
写到这个程度,还是不错的,但是字体略显肥厚,不知是不是拍照镜头缘故。仅看单字看不出来什么,有必要给大家展示一下全篇。下面就字论字,谈一下:
1.雨字
雨字整体看起来不错,但是再精进一点的话,“横折钩”应该略细一些,看起来更好,而且四点引带过于粗。
2.寂
这个字和《圣教序》中原字比较,缺乏立体感,不是你写得不好,你可以写的更好。读帖要认真。
3.
左边连笔处尽量细,或飞白,或意连,但不要写的那么粗连接,不疏朗。
总体来说,您还是写的不错的,但是要好好读帖,要更加精进。我也在学习之中,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为舍堂一家之言。
我刚才看了14个回答。对于作者的书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部分回答的老师也很委婉的提出了一些问题。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圣教序在我国书法史上地位极高。是每一个学习行书书体的人 不可不学的一本法帖。圣教序是怀仁和尚用了20几年的时间。从王羲之的各种经典法帖中集来的1000多个字。圣教序字美文美。因为是刻本,多年来经过经过大自然的风化有沧桑感。所以选择临习圣教序方向是非常正确的。体现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法则。
第二。大家都知道在我国书法史上,晋尚韵。是魏晋时期书法的主要特点。在每一个大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中也能看出这个明显的特点。那么,晋尚韵的韵是从何而来呢?我认为一是从笔法上来。提问者可以仔细的观察一下整个圣教序洋洋1000多字。露锋的笔法要比藏锋的笔法少。原因就是露锋可以使线条妍美,而藏锋可以使线条含蓄。一个线条含蓄了,它就有了韵味。从而体现魏晋时期人们对美的一种崇尚。魏晋时期人们对平和、含蓄、蕴籍美是很崇尚的。那么在你的例字当中,都能看出好多锋芒外露的东西。表面上看你的字写的已经很好了。但是用晋尚韵的标准来衡量还要差几分。
第三。作为一个初学者,你的行书基础已经很好了。不然不会写出这个样子来的。在所有的行书法帖当中。圣教序最经典难度也是最大的。所以按照晋尚韵的要求,在含蓄上多下功夫。按这个方向走下去,你的圣教序会越练越好。
我是写完圣教序之后才写米芾的,所以从中有了一些体会。有不当之处请诸位老师指正。文舍堂书法愿意和大家交流探讨书艺。
“用笔千古不易”,难道千百年来篆隶楷行草字体在演变,而笔法却没变吗?
全文应该是“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古人的文章精简。要准确理解,必须要上下连贯。用彼时笔法技巧和规律。它不像结字,会随着时代和个人喜好的特征改变。哪怕是篆隶行楷草五体的变化,从一笔一画的正书,到线条流美的草书,也不能改变笔法的核心规律,只是用笔技巧的侧重不同。因为笔法的核心根源是汉字和书写工具赋予它的。只要我们不改变书法的对象汉字,更不改变书法工具毛笔,那么用笔就会千古不易。哪怕你是站着坐着或者用脚来写字。
古人喜欢毛笔这种书法工具,那柔软的毫毛和弹性的笔锋。能最好的抒发汉字的技巧和情感。几千年来对毛笔的使用研究到极致。所以在很久以前都不可能有任何的进步,就像我们的中餐一样。只要你是做中餐,你就脱不开煎炒焖溜炖等方法,不管是哪一种菜系。所以求求有些大神们,不要自创什么笔法,你没有那个能力。这是我对这句话的一些浅见,相信是正确的,若有不当,请师友们指正,也是抛砖引玉。
语出赵孟頫,其五体皆善,所言用笔千古不易可信度超高。追溯书法史,从甲骨文到唐楷再到如今的简化字,无一不在法度之内,我们回不到古代,古人不能跨时空而来,不易即不变,千古一套笔法,多不赘言!
我国汉字到了汉朝末年各种字体都开发出来了,笔法体系己臻完备。所谓用笔就是笔法的应用,也有的叫做用锋,古人把驾驭毛笔的过程即笔势也囊括进去。其实作为笔法也就是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提按、顿锉、铺毫、跪笔,加之运笔的逆势涩进、顺锋直入、折锋、搭锋、使转等等。当然笔法也有个丰富过程,例如篆书就是纯中锋运笔的一笔书。隶书就是中锋运笔加一个波画称为两笔书。到了楷书和草书笔法就基本齐全了。这些笔法的应用是永远不变的。然而写出各种不同的字体那是书写者不同的艺术修养和个性所决定的。使用同一种笔法可以写出不同的字体。例如使用纯中锋用笔可以写出大篆和小篆。使用中锋和波画(由提按写出),可以写出千姿百态的隶书。根据毛笔的特性,笔法是有限的。每一种笔法技巧是固定的。写什么字选用哪些笔法由书写者去选择。这方面是永远不变的。
谢谢悟空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篆书有篆书的笔法,隶书有隶书的笔法,草书有草书的笔法,楷书有楷书的笔法。行书有行书的笔法。以上五种书体的笔法都是经过古人潜心研究、创造出来的,且已约定俗成,流传于今。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用笔千古不易”,说的就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五种书体的的用笔之法,千百年都没有改变过,若改变了,那就不是“书法”了。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是这样的:
大篆(金文)→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唐之后的书法人,一直继承和沿袭着古人的笔法进行书法创作。即便是书法创新,其笔法也是建立在唐之前的书法基础之上。
谢邀。赵孟頫身为元代大好家,他確实说过: 结体因时而宜,用笔千古不易的话,上下文联起来看,这不易二字确是不变之意。要理解这句话,不能离开他身处元代这一背景。他不能直说我不甘生在此时,他只能借书体随时代演变而心向往之,元代人称我为元代用笔,但我用笔何尝脱离过魏晋,唐宋呢?愚以为这才是他所谓用笔千古不易之真正用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