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和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和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和行书区别?
我想要搞清楚行书和楷书的区别及联系,就必须明白中国汉字的产生、演变和发展。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汉字历经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其演变过程如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中国早期文字为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动物骨头上的;金文是在钟鼎和器皿上的;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书。秦统一后,书同文,就是小篆,秦后期开始出现隶书。传说是一***程邈在狱中创立,也就是秦隶,汉朝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汉隶)。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基本奠定了现在汉字的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书写的需要,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变,最终确立了楷书,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被称为楷书的鼻祖。后来发展到行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说一下草书,草书是隶书发展演变而来,分为章草、今草、狂草。章草是在保留隶书笔法形成,今草又叫小草,小草继承章草,狂草最为奔放洒脱,与小草一脉相承。
回到行书和楷书的区别和联系上,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的一种快写方式,也是楷书的延伸。
区别就多了,简单的说两种字体发展演变直至成熟时间不同,结构特点、运笔方式不同。
一家之言,多多指教。
通俗讲——
一笔一画写的汉字,若结体符合书法审美,就是楷书!若仅仅横平竖直,我们又俗称“方块体”。
楷书具体又分三类:魏楷、晋朝楷书、唐楷;我们大众练的最多的,当属唐楷;
而我们所谓的“连笔字”,若是其结构、章法符合书法审美,就是行书。行书又分为行楷和行草,但市场上的硬笔字帖,又分为:硬笔行楷、硬笔行书、硬笔行草;
楷书辨识度更高,美观大方,但书写速度较慢;而草书,书写很快,但却难以辨识。
于是,作为折衷平衡的书体,兼顾书法艺术性和实用性的行书,就成为大众欢迎的书体,正所谓:不真不草,是曰行书。
硬笔行书,名家很多,如:田英章、荆霄鹏、卢中南、吴玉生、沈鸿根等等。
1、符合传统书法结体,但表现的是硬笔的特性,若过度去追求软笔的效果,就书写过程看,已近乎是美术字式的描字了,包括行书在内。
放弃自身特性,不会是任何美的实质,正如:男性不宜婀娜,女性不宜粗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楷书讲究严谨的法度,笔法规范,端装正危,结构求形质。而行书则是简洁流畅,讲究韵味,结构求灵变。以军人队列训练为例,楷书就是正步,齐步走训练,要求令行禁止,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而行书好比战术训练,求变,求活,出奇制胜,以战胜敌人为根本。部队上有句老话叫“队列没有对,战术没有错",这句话很够品味。中国汉字的特点是横划多,在王羲之的《姨母帖》,横划很少雷同。
行书的韵味在于精气神。笔法多变,起承转合连贯性十分强烈,是书者性情,审美,笔***力,文化沉淀,阅历积累的集中表达,书法的乐趣也体现在行草书中,书法家于右仁讲,我在写行草书中才体会到书法的美妙,乐此不彼。对书法爱好者而言,还是不要只停留在楷书阶段,要勇敢的向行草迈进。看王羲之的正楷书传下来不多,王羲之是在中年三十多岁写的《兰亭序》和《黄廷经》,可见,他没有在楷书上停留很长时间。
练习行书还是以二王为宗,依《圣教序》《姨母帖》《二谢帖》再配以得圣教序笔法明显的杨凝《韭花帖》,遂步走向创作之路,享受书法的奥妙与乐趣。
学习行书一般要求有一点书法基础,具有一定的临摹和创作能力,然而行书的运笔要求更高。相对楷书,行笔有其独特的地方。
1、书写速度更快。行书兼有楷书的基本法则和草书流动的笔法,书写速度比楷书快,比草书慢。
2、笔画弧多于直。楷书笔画以直为主,行书以圆转代方,很少有提按比较繁杂的方折笔,而是隐含折意的圆转。
3、牵丝引带,体态神动。楷书的点画独立,而行书的点画之间,通用“牵丝”,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联系起来。
4、多以露锋入纸,中锋侧锋互用。楷书入纸既有露锋也有藏锋,但运笔以藏锋为主,而行书一般起笔都是顺势落笔,逆锋起笔是少数。
5、结体欹正相错。楷书方正,结体讲究端庄、匀称丶平正,而行书讲究在一种相对的运动状态中保持重心的平稳,故体势欹侧,跌宕起伏。
6、章法自由度大。楷书章法多为纵有行,横可成行也可不成行,字距、行距相对固定,而行书通过富有韵味、富有情趣、富有生动变化的节秦来布局,章法自由而多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行书和楷书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行书和楷书的根本区别是用笔和结构布局不同。虽然楷书早于行书。
上图为行书创造者、东汉时期的刘德升的行书作品。
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楷书早于行书而晚于草书,所以说,行书和楷书之间是没有一丁点儿联系的。近年来,有不少书友总是把“只有写好楷书才能写好行书和草书”当作学书练字的真理,实际上这是对初学书法者的误导。行书的笔法和结体,与楷书的用笔和结体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行书与楷书的区别。用行书的用笔去写楷书,是行不通的。用楷书的笔法去写行书,也是行不通的。
上图为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楷书作品。
王羲之学行书,师法的是东汉时期刘德升的字。王羲之学楷书,师法的是楷书鼻祖钟繇和卫夫人的字。王羲之学草书,师法的是草圣张芝的字。由于王羲之学书刻苦,且天尊和悟性极高,他的草书,楷书,行书,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通过王羲之学书的经历可以看出,行书和楷书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上图为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序集》局部。
你觉得行楷和行书的区别是什么?
1.行楷和楷书的形态不一样 楷书又叫正楷、正书、真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仍是通用的标准字体之一。楷书是从简省汉隶的过程中逐渐变化而来的,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构严谨、字形定型。楷书在体势上多呈长方;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势;点画布局上布白精密,结体紧凑,重心的安置、笔道的长短、正斜、交笔的角度十分规范,合体字中各部分的位置安排,更求合理得当;点画形态上也极其丰富。楷书是以点画结构为特点的汉字书体,笔法、字形非常的固定。而行楷书的字形是在楷书的点画基础上,略加变动而适于连笔书写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书体,是楷书的直接快写体。简而言之,就是使字的书写更加灵活,加快书写速度,节省书写时间。行楷将楷书的体势、点画变得圆转连带、变化多样。因为在书写时,楷书的成分多,只是略有行书的笔意,因此叫行楷。行楷结字也很自由,字的笔画可依据不同连笔位置的需要作出灵活多样的变化,书写快捷,不需停笔、顿笔更长的时间。下笔收笔,起承转合,多取顺势,一笔带过。笔道流畅、潇洒多姿,日常生活学习中,应用最为广泛。 2.行楷和楷书的用笔不一样 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中,提笔、顿笔、转笔等运用要求严格,书写要平稳,有轻重提按、入锋回笔等具体要求。笔数,笔顺,一定的行笔规则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而行楷的用笔则灵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锋、顿笔、停笔等严格的运笔,不强调用笔中更多的提按、笔画形态,只要求笔道流畅,便转合理,行笔巧妙。还可以依照书写者的习惯而使笔画的行笔出现各种变化,甚至依照个人不同的审美和书写风格去追求或创造出不同的笔道线条。 3.行楷的笔顺可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楷书原有的笔顺 楷书的笔顺比较固定,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是根据汉字结构特点加之人们日常书写习惯而总结出来的。就一般情况而言,楷书的笔顺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了笔顺极容易造成笔画书写不到位,使字形走样,影响书写效果。行楷的笔顺不是一成不变的。行楷的书写,根据实际需要,个别地方由于书写到具体部位时,笔画的连结、萦带、减省等使字形变化,相应的笔顺也随之改变了,有的字中的笔画可以先写,也可以后写,但这也只限于一些非主要的笔画。字中的主笔是要按照书写顺序来写的。 4.行楷和楷书的笔数不一样 写行楷的过程中,个别时候由于连带的需要,加上个别笔画的替代和减省,很多笔画自然地连在一起书写,笔数会比楷书有所减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和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和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